yanhuang
时间历史

炎黄的华夏

至此我们已经看过了两个完整周期的时间运势的演化,合在一起就是三千年一会的历史,这段历史决定了我们当今的时间,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都生活在这个周期的末端趋势里。再往前回拨一个周期,我们就到了当今人类文明起源的周期,对中国而言,这个周期开始于黄帝。


四千六百年前,黄帝统一了华夏,缔造了华夏文明,开始了倒数第三个一千六百年周期。六千余年前,大汶口文化兴起,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前身;从六千年前到三千年前是时间的一会,这一会是我们所知的人类文明的摇篮期,在这一会里,埃及、印度、中国、中美洲都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文明历程,这当然不是巧合。

回到图1.1的螺旋结构,我们看到,黄帝开启了新的周期,刚好是与西周和唐朝位于同一个方向,因为这里是乾卦,是开门大吉,阶段性历史从这里开始。《史记·五帝本纪》载:“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黄帝是非常有智慧的人,生而神灵,成为黄帝部落的首领。当时神农氏部落已经衰落,没办法应付诸部落之间的征战,最后炎帝神农部落投靠了黄帝部落,黄帝与炎帝联合战胜了自东夷的蚩尤统领的九黎部落,从而统一了华夏。黄帝教化四方,形成了华夏文明,因此中国人都称为炎黄子孙。

那么这里有个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华民族自称为炎黄子孙,炎帝放在前面,而黄帝放在后面呢?黄帝不是领袖吗?除了潜在的读音通顺的考虑因素,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血脉上,炎帝部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基因血统贡献者。炎帝是血统上的祖先,而黄帝是精神文化上的祖先。炎帝神农部落的直接后裔占了当今中国人口的三成,加上江淮和百越的O系亲属,O系占了中国人口的八成,是绝对的中国基因主流;相比较下,黄帝部落的基因Q系,全部加起来只有3.5%。所以黄帝部落基因封顶了留给中华民族的也只是少数,但黄帝留给中国的是合一并且渊远稳固的中华文化和精神信仰。


图4.1 中国基因的演化史及比例

图4.1演示了中国基因分化发展及组合的概略过程,其中的分化时间是根据多个分子人类学的分子钟的推算,结合各种文献记载综合而得。首先,占中国人口八成的黄色基因O系无可厚非的成为中国的打底色,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O1、O2、O3三大支脉在漫长的历史中分别占据了沿海流域、江淮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区域的地方发展。到了六千多年前的时候,文明突然加速发展,正是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的期间,在三大支脉下游形成了主流的基因团,按时间属性分别是沿海百越的Oδ,江淮的Oγ,黄河下游华北的Oβ,黄河中游中原的Oα。其中最主流的黄河中游Oα的出现晚了一个时期,五千年前才出现,但这个神农炎帝姜姓部落却是后来居上,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地缘政治的影响力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这些部落根据地缘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两个集团,炎帝Oα与黄帝Qα的姜姬联盟形成了,这就是炎黄华夏集团(图中橙黄色箭头所连),他们在倒数第三周期爆发,于4600多年前由黄帝统一华夏。在黄河下游则形成了一个更大的联盟,因为那里人种和部落更多,其核心为淮河下游的Oγ、黄河下游的Oβ和山东曲阜的Cα为核心的东夷集团(图中红色箭头所连);但东夷显然不局限于这三个核心基因部落,因为东夷有九夷,也称统领九黎部落,所以他们是一个复杂的大联盟,这个复杂性直到姜子牙创立齐国时都存在着,直到战国时东夷才被铲平。从基因分子钟和考古大汶口文化的时间来看,两者是吻合的,都在六千余年出现,说明东夷文明要比华夏文明早一个周期;以山东为核心的东夷文明是倒数第四个周期爆发的文明产物。

(备注:因为基因的分类脚注1到3的排法在学术界随着信息增加分类法有过更改,不同研究机构也会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属于普及性知识,越简单越好,所以保留最早的分大类的方法,这样便于理解。新的一种分类把O3改为O2a, O2改为O1b, C3d改为C2c, C3c改为C2b,N2为N1b, N3为N1c,等等,大家知道有这些不同的标注体系即可。我们还是采用最简单的早期的1到3的易理解的分大类方法。)

在东夷部落中,C基因无疑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在山东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历史上很多重要的领袖都出自于C。C基因于印第安人共祖,留在中国的C基因种类有不少是非常古老的,从分子钟上可以追溯回到四五万年前。在泰山南麓的乌珠台村,发现了五万年前的智人牙齿化石,也证明了东夷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非常悠久。 C3在亚洲分出南支和北支,在中国的C基因大部分属于C3南支,历史比较古老,源于9800-7000年前,而北支C3c比较年轻,源于5500-3000年轻;由此可以推测出,山东东夷的C基因是比较古老而文明的南支,而北支则诞生了游牧的鲜卑族,借着草原游牧的海阔天空,把基因传播到了整个蒙古和中亚,历史比较年轻。我们在本书第十四章会讲到,C其实是红种血统:虽然东夷C血统、印第安人、鲜卑人、及蒙古人、东西伯利亚人,都有C的后裔,但是其分化的时间和环境差异很大,文化差异也很大。我们在上一章说到过,在鲜卑的各部落间文化差异也是蛮大的,拓跋和宇文都与华夏的血缘很久并且坚持汉化,而慕容鲜卑则很野蛮。东夷的C3南支基因是东夷大汶口文化的重要核心之一,文明化程度高,历史上的孔子、司马懿、田氏齐侯都是C3基因,甚至追溯到舜和颛顼可能都是属于C的东夷文明先祖。因此,C基因可能统领了东夷九黎的九个种族部落,并且可以掌控苗蛮。我们从基因组上可以推测九黎的构成如下。

  1. 东夷红种C3,以曲阜为经济文化中心,Cα成为中国六大超级祖父之五;
  2. 东夷黄种O2,分布于山东于河南,Oβ成为中国六大超级祖父之二;
  3. 淮夷黄种O3,以徐州为经济文化中心,Oγ成为中国六大超级祖父之三;
  4. 莱夷黄种O2b,山东东北面,迁往韩国日本的族群从这里分化出去,迁出的时间可能较早;
  5. 东夷黄白种Q1a*,这是比周人更早的Q系;
  6. 东夷青种D,氐族青黑基因,历史很远古,从青藏迁往日本;
  7. 东夷雅利安白种R,先有吐火罗来的R1b, 后有塞种来的R1a;
  8. 突厥黄种N, 的早期迁徙类型,及南太平洋棕色种M的支系,早期过渡型的P甚至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源头K;
  9. 欧罗巴种H、J和G。

东夷部落环绕着泰山在黄河下游居住生活,历史非常非常悠久。九千年前开始的第六周期里,这里有后李文化。七千五百年前开始的第五周期里,这里发展出北辛文化。七千两百年前,X行星靠近地球的冲击可能形成了地壳变化、造山的影响并带来小洪水时代,所以两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平原都受到了长期的冲刷。在这种环境背景下,环泰山地区更成为了华北平原上优选的避难定居所。在第四周期,也就是在六千余年前,这里出现蓬勃发展的大汶口文化,这一支文化后来发展为华夏文明的主流文化。这些文化是前后相承,分布在环鲁中南山地周围,形成文化圈。

正因为东夷文明如此源远流长, 所以在华北平原上文明的中心地的最高峰泰山就成了文明的地标,东岳泰山是文明权力和神圣的象征。当黄帝到东夷之地教化九夷时,就在泰山封禅,从此泰山封禅就成了中国历代帝王的追求人生巅峰的最高目标。远古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山,历史与地缘自然而然地让泰山无疑成了“天下第一山”,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

远古东方人登上泰山的时候,如同登顶了天界,从泰山往外是越来越偏僻的地方,就像当今美国的纽约,中国的上海,都会觉得往外走就是去往乡下。那么从东夷文明的泰山往外走,会碰到两个很重要的乡下,第一是往北越过平原会碰到燕山,这里是另一片生存地的开始,这也是为什么北京周口店会有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多层的考古发现,因为所有从黄河流域败走的种族都会经过这里,然后进一步去向东北。在三万年前北京山顶洞人的遗迹中发现,欧罗巴人类型、爱斯基摩人类型和南太平洋人类型汇聚在一起;在这片区域附近考古也发现了古老的K基因,这些都侧面证明了黄河下游流域的种族类型的丰富性和久远性。从燕山往北,有延绵的大兴安岭,红种C基因沿山而生存,形成了鲜卑族个部落,位于大兴安岭的鲜卑山,成为了鲜卑各族称呼的由来。黄种基因N也北迁到辽河流域,与C基因共同形成的红山文化,并与西面Q基因的仰韶文化有多元化的交流。黄种基因O2b则迁徙到了东边的长白山地区,成为了后来的朝鲜人;朝鲜人自称为“韩”和东夷淮夷的汉族自称为“汉”的相似性,其根源通过基因比较就一目了然了。古时候在东北地区居住的东胡诸部落,历史也是有数万年的历史,他们与东夷是一路相承,这一路就是远古人类的一条从山东往东北再到东北西伯利亚,进而到北美的迁徙之路。


图4.2 华夏形成的地缘格局

从泰山往西走,则将遇到另一座很重要的山,就是西岳华山。华山标志着华夏文明,因为黄帝和炎帝在秦岭北侧这片区域缔造了华夏文明。华夏文明崛起时间虽然比东夷文明要晚,但他所处的地缘位置是如此重要,成为了西方、北方、和东方文化的交汇之地,其朔源历史不亚于东夷;所以华夏文明后来居上,融合了东夷文明,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导者。图4.2显示了华山所俯瞰的关中地区的重要地缘要塞地位,华族O基因在这里与来自北方的白狄Q及来自西域的西戎R得到了交流和融合。早在一万年前,西域来到吐火罗人R1b与北域来的Q1a就已经到达这里,后来约四千年前雅利安种的R1a也开始来到这里,不断的形成部落融合。

华山和华文化的起源,来自华胥氏,她是华民族共同的母亲,生活在西安市蓝田县,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也是炎帝和黄帝的远祖。远古的部落是母系社会,知母不知父,所以华胥氏是华族的人族,也是华山得名之来源。在西安蓝田县发现的蓝田猿人,可以追溯到七十万到一百万年前,可见华族之地是人类活动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母亲华胥氏则一般被认为是一万余年前,至今蓝田县还保存着华胥陵。因为历史悠久记载不详,很多细节只能推测。但有一点在地质年代里是可以确定地,那就是12000年前开始人类进入地质年代划分的全新世,也就是最后一次冰川结束之后的最新人类历史,所以12000年是人类历史非常重要地转折点,或者说是全新人类史的开始。时间的周期性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划分时代,按三千年一会的周期我们大致可以把中华文明划分如下表。

大周期数
年代
周期数
时代人物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第四会
12000年前- 9000年前
第8期
华胥氏
-
-
第7期
风姓
-
-
第三会
9000年前
- 6000年前
第6期
太昊
贾湖遗址
后李文化
第5期
少昊
裴李岗文化
北辛文化
第二会
6000年前
-3000年前
第4期
少典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第3期
炎黄
龙山文化
第一会
3000年前
 -现在
第2期
周朝
-
-
第1期
唐朝
-
-
表4.1 更新世时间周期划分 - 中国历史对照

这张周期表里看来,第四会和第二会是两个大转折点:12000年前更新世开始,人类进入新时期时代;6000年前地区气温升高,高于现在,人类进入青铜时代。我们的炎黄先帝还是比较年轻的后起之秀,在第二会第三期兴起,人类进入一个繁荣周期的高点。这在分子人类学证据上也能观测到,当今人类主流基因形成也是一个很年轻的现象:在五千多年前基因分化忽然产生大量的交错关联变化,正是这个华夏文明崛起的这个时期。在图4.2中可以看到,华族与夏族的会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形成了华夏民族。这是黄河流域O系与广阔北方Q系得周期纪元性得联盟事件,在这里对周期纪元来说,一百年的世纪实在是太短的时间了。我们在上一章的时候我们说过,这也是姜姓部落与姬姓部落的相遇,他们分别在渭河流域的姜水和姬水成为了邻居。姜姓部落的羌是同源字,一个以羊女生为母系部落的姓,一个指羊人羌不分男女指种族,所以两者是指同一群部落,这群人的特点就是半农半牧,有羊是其最大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神农炎帝传说有两个角的缘故。羌姜正是O系西迁一支的后裔,成为神农部落,是华胥氏的后裔之一。

每三千年一会的时间周期更替之间,气候通常是有较大的差异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竺可桢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对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气候做了重要的研究论述:“对照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温度,可以说5000年前的仰韶到3000年前的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比现在年平均温度高2℃左右,正月份的平均温度高3—5℃。” 可见黄帝所在的第二会时间周期比我们现在生活的第一会时间周期要更温暖,这一点对气候的影响非常大。那时候北方更暖和,从西北到蒙古的地区都比现在更宜居。因为温度影响气候和季风,当时的新疆也还没有今天那么干旱。我们要明白皇帝时代的气候带分布与今天大不一样,比如今要暖和湿润,这也是为什么当时中国的北部和西部是人类文明繁荣的地区。

那么黄帝是哪里来的呢?从部落归属来讲,他属于北狄人部落,也就是Q基因的姬姓部落,他们分布在北部广阔的土地上,从蒙古远至叶尼塞河上游的米努辛斯克盆,是他们祖辈的来源之地,其中一部分来到了姬水流域,变自称为姬姓。《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这里白犬显然指的是白狄。从《山海经》的西部和北部记载里,都分布着黄帝的后裔,可见黄帝族人或后裔分布范围之广。另一点,白狄是黄帝的血脉,也说明北狄是黄帝的部落。在远古,人们以母亲为姓,以地名或父亲为氏,黄帝被称为有熊氏或少典氏是跟生父方所在地域有关。有熊氏,是地名,从字面上来看,熊出没的地方也应该在北方有山林的地方,其中的少典是有熊地区的首领,《索隐》说:“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所以少典也是一个部落。我们不能把古代的记载都理解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因为那时候个人主义及家族社会结构还没有形成,也没有那么重要。生活的区域和母系来源却是彼此自我介绍时更重要的标签。

我们似乎感觉到黄帝后裔无处不在,华夏文明历史里到处是黄帝的踪影,这属于领头人效应,因为黄帝是精神文化领袖,但从基因上黄帝的血缘影响力其实不算高,远远无法跟炎帝相比;而且我们说的还是整个黄帝部落对华夏血统的影响,如果具体到黄帝本人,其影响力就更小了,可以说微乎其微。然而史记里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怎么会有这么多子孙呢,从西边的西戎,到北边的白狄,到东边鲜卑的拓跋族,到华夏的汉人,都是黄帝的子孙。最合理的解释,那就是这些子孙都是部落子孙,是以黄帝为统一精神传承的民族文化层面的子孙,而不是真正的直系血缘相传的子孙。在远古的时候,部落是以母系为准则,知母不知父,而且北方民族是多部落联盟形成的,所以黄帝的血统,往往是泛指了整个姬姓部落乃至包括归顺姬姓的附属部落产生的后裔血统。所以黄帝会有二十五子,其中十一个还没继承黄帝部落的姓,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以姬姓有熊氏部落为盟主的一个泛部落联盟,这二十五个部落都同化为华夏文明,都奉黄帝为精神领袖及先祖。

黄帝的正妻,西陵国女儿螺祖,生了两个黄帝嫡传的儿子,青阳和昌意,昌意生儿子高阳,是黑帝颛顼,青阳生孙子高辛,就是帝喾。黄帝驾崩后,颛顼与帝喾依次领导天下,这在各个记载中都比较一致,并且在河南安阳还留有二帝陵。但是根据后世的基因考古推测,青阳、颛顼和帝喾的后裔的基因差异蛮大,肤色都完全不同,不像是属于同一个大谱系,这是否成为一大疑点?还有记载黄帝是黄发的,那岂不是有西戎的血统?其实我们发现,黄帝更多是精神文明的传递者,不是一位普通人。黄帝是一位圣人领袖,如同耶稣、释迦摩尼等圣人一样,不一定有直接的后裔,而可以收养教养不同基因的孩子,就组成了形式上的后裔。这种后裔关系更多是指部落及小族群的关系,乃至教养的关系。这中华后代基因的溯源里碰到的疑问很好的吻合了。

因为远古是以母亲为核心血缘关系的,所以父系基因有混合的空间,那就是同一个母亲可能生出不同的父系基因的孩子。其实西域来的雅利安血统R与北域来的Q都在甘肃一带聚居和交流,在那个年代同一个部落里出现不同样的混血儿不是什么稀奇事情,哪怕黄帝是姬姓Q部落里得了混血种,带了金发碧眼的R基因也不足为怪,从母系社会关系上,黄帝还是跟着老妈属于姬姓Q部落的户口。从黄帝是圣人领袖的角度来说,他的子女可能都是领养的各族孩子。黄帝更多是教父,甚至是神仙的角色,所以黄帝本人的基因就更不显重要,从后裔基因上也不再可考。

不论血缘基因,最重要的是,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领袖和文化始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语言文化及精神信仰力量对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凝聚的作用力远远大于家族基因的凝聚力。在一个爹生的皇族血统里,为了权力而骨肉相残已经成为主旋律,不然这么多电视剧就没得演了。匈奴和汉族也是在炎黄华夏时候的兄弟联盟,到了后世就成了世仇。韩国人和日本人身上都流淌着部分华夏的血脉,更加挡不住日本侵华的野心。阿拉伯人后犹太人都自称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但中东伊斯兰与犹太之间的历史及宗教仇恨,把全世界都搅了进去。所以说,黄帝留给中华民族的统一的文化和信仰,是无价之宝。黄帝除了发展房屋,衣裳,车船 ,阵法,音乐,器具,井田等各种生产技术外,更是设立了社会秩序,并把华族、夏族、东夷文明都统一融合在一起,在这种统一的基础上形成了广泛的龙山文化。黄帝最重要的贡献,是给了中华民族敬天的精神信仰,成为中华文化的灵魂与根。

那么黄帝为什么叫轩辕呢?古代北方的外族獯鬻也作薰育、荤粥、薰粥,四者发音相同,都读xun yu,可见獯鬻是音译;西周之称谓玁狁(xian yun),发音与獯鬻相近;战国时出自白狄一族的鲜虞建立了战国第八雄中山国,鲜虞的发音(xian yu)非常接近玁狁和轩辕。其实历史上这么多的北方狄人的奇怪名称,都是音译的名字,就像我们今天翻译老外的名字可以写成很多个版本是一回事。所以轩辕就是这些北狄的一个称呼,写成好看的就是轩辕了,这个名字也说明黄帝属于北狄,只是北狄人为什么被称为轩辕族呢?解词说意,轩辕这个此造出来就是表达车轮车轴的意思,而这个车是从北狄人传入中原的,这在考古上是符合造车文化的传播的;这也是为什么说黄帝是车的发明人了。北狄人长途迁徙要造车,对车的叫法叫薰育;车是先进技术,所以这个用车的民族就被称为玁狁;后来人们造个象形字来表述这个车的结构,就成了很有文化的轩辕的文字的诞生。我们知道,马的驯化和车的产生对人类生产力的提高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而黄帝时代正是中西部技术文化融合的时代。

那么这样重要的中西北文化科技交流盛会有没有场地呢?还真的有,考古上发现了石峁古城,被称为“华夏第一城”,正是这个时代东西方交流的产物。石峁遗址是距今约4300年,面积约425万平方米。这个曾经的“石城”寿命超过300年,位于陕西榆林市神木县,在陕北接近内蒙古的地方。这里正是北方狄人南下与黄河流域融合的战略要地,据专家研究有可能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城市面积非常巨大,城中有个金字塔式的皇城台,为统治者的核心居住区域。石峁古城发现很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些石雕里的人脸,跟四川三星堆遗址里的青铜人面像非常相似,都明显有西域人的特点,可见石峁是一个东西北文化汇聚及传播的节点。黄帝在位期间,由他发明始建的功绩有:衣冠、舟车、医学、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礼仪、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等,按照人类进化学规律, 是不可能在一个人的一生完成那么多伟大发明的。最合理的解释是黄帝从外域带过来的来文明,是东西交汇的结果,而石峁古城正是这个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城市,从其规模和意义上被称为“华夏第一城”都是名至实归。

而在文明融合的过程中,语言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语言文字,来源于北方,因为北方历来统治中国,所以北方的语言文字成为中国的官方语言,古称谓为“官话”,也就是今天的“普通话”。南方人学习普通话是完全是从小当作外语一样学的,因为南方纯正的土话方言与北方话是差异巨大的。普通话及汉字的来源就始于黄帝,黄帝与炎帝的联盟融合形成汉语,炎帝后裔羌人又把这个语言带到西藏融合成藏语,所以有了汉族语系。正因为汉族语系来源于黄帝部落Q基因为源头的语言,所以汉语与叶尼塞河流域的语言很像,因为黄帝Q基因部落与米努辛斯克盆的Q基因部落是共祖并且长时间有文化交流的,所以在语言学上有学者提议合并两者同属于一个超级语系。语言学者还发现,高加索语系、北美的得内语系,和汉藏语系及叶尼塞语都有关联,建议一起合并为得内-高加索大语系。虽然这个大语系联系分化时间很久远,紧密度也比较疏远,可能无法从语言学角度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共识,但其内在联系确实是存在的,这个联系的内因就是Q系基因的共祖分化过程。

既然讲到汉语的起源于黄帝,其重要性影响力世界三成人口的日常生活,我们不妨追溯一下Q基因的起源吧。我们可以称呼Q基因爱斯基摩种,但Q基因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只是爱斯基摩人在北极之地很好地保留了祖先地特征,所以爱斯基摩人是Q基因最典型的代表。Q基因其实来源于最早的人种亚东人,我们在第十四章会讲到,他们是《创世纪》第一章里提到的众男女,所以Q基因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基因。Q基因的迁徙起源点也暗示了人类进化的最重要的起源点之一,在阿富汗东侧和克什米尔的山区里,这里的Q基因分化出Q1b基因迁徙分布在西南亚和阿尔卑斯山脉;另一支Q1a2迁徙分布在北欧、西伯利亚和北美,在这些极北寒冷地带产生了后来的爱斯基摩人;极北之地的一支L330迁到叶尼塞河流域,在米努辛斯克盆务农定居,他们成了夏人的邻居。然而,从基因分支来看,黄帝姬姓部落并非来自于米努辛斯克盆的Q1a2-L330基因,而是更多来自于中亚草原的Q1a1基因分支,他们从土库曼斯坦经过哈萨克斯坦到达蒙古,也可能有部分从新疆到达甘肃,最终他们在黄河上游遇见了华族的姜姓部落。因着Q基因的血脉关系和迁徙的足迹和交流关系,形成了汉藏语系、高加索语系、叶尼塞语系和得内语系的远亲关系。


图4.3 父系Q基因的迁徙分布图

Q1a1有非常重要的两支,第一是以中亚为中心的Q1a1b-M25,另一支是东亚为主的Q1a1a1-M120,后者是中国六大超级祖父之一的Qα。前者时间更早在黄帝和匈奴时代都起了重要作用,其部分残留入侵欧洲成立了匈牙利;后者是周人在周朝时候统治中国因而爆发。因为草原上的人群流动性很大,迁徙很频繁,所以在古代促成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关联。时间上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在古中国和古埃及都曾被使用,说明了东西文化的共性及交流,这种文字应该都是起源于Q基因的迁徙。黄帝令仓颉造字,说明Q基因古老部落是有使用象形图案表达语言的传统的,经过黄帝时代改良梳理后在中国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直到今天。到了后来周人Qα西来到中国来建立完善的文化制度时,已经是融合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总而言之,Q1a1分支对最古老语言文字的形成和东西方文化的汇聚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从时空周期的角度来看历史,黄帝、西周、唐朝是类似的,都是一个周期的开始。一脉相传的。他们分别都开启一个大盛世,是开门大吉的乾卦。这个黄金时段我们已经在西周和唐朝时都感受过了,黄帝开创的五帝时期也一样是个盛世,见证了显著的文化经济发展。在考古上发现龙山文化的大规模发展和扩张,就是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见证。从政治上,尧舜的治理成为上古的楷模,为后世历代帝王作为明君去模仿的理想形象。黄帝开启的政治文化经济局面,促成了黄河流域的大发展时期,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成为当时的繁荣发展的核心地区,而最初区域联盟领导核心团队,与炎黄的子孙自然会有关联,如下概括。

黄帝
儿子
(玄嚣)
孙子
(昌意之子)
曾孙
(玄嚣之孙)
青阳氏
高阳氏
高辛氏
少昊
颛顼
帝喾
白帝
黑帝
赤帝
传承于东夷
传承于虞舜
传承于唐尧
基因Q1a
基因C3
基因O3
中心为曲阜
(山东省)
中心为淮阳
(河南省)
中心为平阳
(山西省)
表4.2 黄帝传承划分

《史记》里详细的记载了黄帝的子孙成为领导人的历史,但司马迁也是根据上古的记载和传说整理出来的,虽然大框架都是对的,但一些细节也会产生疑问。其中最不一致,说法混乱的是关于黄帝之子青阳,有时又被称为为少昊、白帝,他在很多版本里不被列为五帝之一,有时候又被列为五帝之一。在河南有颛顼和帝喾的帝陵,甚至还有二帝合一的纪念陵墓,但少昊陵则在山东,风格也完全不一样。这里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东夷之地不属于华夏集团,而只是黄帝时候与华夏形成了联盟,但两者从文化到地理位置都差距甚远,更重要的是,东夷的文明比华夏文明历史更久,传承更多世代了。《春秋命历序》说少昊传八世,五百年,所以少昊在东夷如同神农在西北一样,已经成为一个首领职位的统称,如同我们今天称呼总统一样,但不止一位总统,所以名称很容易混淆,就如我们没办法按美国总统来确定某一个人一样。黄帝没战胜蚩尤之前,蚩尤就已经是少昊部落的首领了。假如黄帝之子青阳在华夏与东夷联盟之时,等黄帝离开之后接替黄帝领导东夷的话,青阳成为少昊,但应该不是第一位少昊。所以少昊的开始,在东夷早于黄帝时期,传承很久,并且东夷是独立的文明,与华夏文明只有在某些时间节点上发生联系,所以东夷的历史记载就比较零碎和混淆。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黄帝揭开序幕的五帝时代有三个中心,分别是山西的平阳、河南的淮阳,和山东的曲阜,大家是分而治理,但形成了天下联盟,其中东夷最为独立。而西北石峁古城则是黄帝部落文化形成的中心,这个文化向东传播,与山西的文化关系最紧密,然后才到河南,再等到山东时,已经势微,本地的东夷文化为主导。但在政治和信仰上,中华已经形成共识。

黄帝泰山封禅,教化四方后回到西北,黄帝陵落在了黄帝的故土,陕西省延安市的桥山,成为“华夏第一陵”。此后,中国文化在黄河流域融合和蓬勃发展。但我们从考古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起源于东夷大汶口文化而产生的龙山文化快速的发展扩散蔓延,而不是西北文化的蔓延。虽然我们都说是炎黄子孙,但其实更多的中国人是东夷的子孙,当然,东夷文化与华族文化深度的融合,形成了广义上的华族,因为比较黄河中游的O3e和黄河下游的O3是近亲一家人,所以华夏文明就容纳了黄河上中下三个地域。在这个文化融合过程中,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抓住历史时机崛起。龙山文化的古基因分析发现,龙山文化以O3为主流,含部分O3e,可见这个龙山文化崛起是属于汉人的文化,超越了当时其他民族的文化。其实汉人文化崛起不是新鲜事,在当代史的改革开放中,汉族就展示了快速发展经济的天赋,尤其是南方汉族在改革开放中成绩卓越,虽然南方没有丰富的矿产,没有重工业基础传承,但是汉族依靠勤奋、爱学习的习惯,靠着双手和头脑,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在黄帝开启的时代是同样的道理,虽然当时的高科技之车、马、青铜,和奢侈品玉都是外来的,但汉族人很快就学会了新事物,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成为了一个兴旺繁荣的时代。

摘自《时间螺旋》

2020-06-07 15:57
相关热门
关于作者
作者
签名
热门博客
博客 (1)
博客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