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5.26

时间历史
突厥人的起源+ 查看更多
突厥人的起源
+ 查看更多
安纳托利亚既然不是突厥人的老家,那么突厥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北史》说突厥起源于咸海,深目、高鼻、多须、赤面。多个历史和地理可以看出中亚之西域显然是突厥人的来源之一。中国历史上的北境之强大突厥崛起之前,突厥人曾是为柔然人打造兵器的“锻奴”,从突厥国又分为西突厥和东突厥来看,漠北也像是突厥的来源之一。突厥不是单一的民族或基因来源,而是民族混合和基因融合而形成,形成的地方在阿尔泰山脉的西北部地区。参考图5.2中讲到过的人类文明混合相融的三个支点,其中一个就是阿尔泰山地区。
突厥的形成, 是在阿尔泰山脉西北地区,由北方的N1c基因种族族南下,南方的R1a基因种族北上,夹击本地的Q基因种族融合而形成,并同化了当地多元文化而形成。这好像是制造夹心饼干一样,但其实要复杂的更多,并且不是一次完成的。因着中亚发展历史、气候变化和地理因素经过很多时代而最终形成。为了能理解突厥的形成,我们得先朔源看看中亚民族的起源。

图7.10 中亚文明的早期形成过程
我们前一节提到过与亚拉腊山对的一个兄弟关系的另一个地理中心,是在伊朗高原东北部的科佩特山脉,这里是中亚文化及种族的发源地。如图7.10按照考古研究列出了六个时代的文明分布图,展现了中亚文明的发展过程。左上图中的(0)的位置就是科佩特山脉地区,它是阿富汗和伊朗文明的起源地区,在12000年前开始的第四会周期就有人类文明活动,从图7.8和7.9所分析的我们知道这里是大量古老的R1a古文明中心,也有一部分的R1b。在考古已经发现的遗址有里海东边科佩特山脚的哲通(Jeitun,7200-4500BC)文化遗址,他们与西亚的耶莫遗址、 耶利哥遗址等有许多相似之处。另外山附近位于土库曼斯坦境内安诺土丘(Anau,6500BC),是中亚最早种植小麦的发现遗址。考古只能寻找蛛丝马迹,而《玉苒厦》则很清晰的告诉我们在万年以前这一带就是人类的一个文明起源中心,两者相互印证。
科佩特山脉附近的人类文明向中亚扩散,在第三会周期内分布到了阿姆河流域,如图7.10右上图所示,在北部阿姆河下游平原的河中地区形成(1)克尔捷米纳尔文化 (Kelteminar, 5500-3500BC),和阿姆河上游山区形成(2)希萨尔文化 (Hissar,5000-2000BC)的长期人类定居。这个扩散发展非常重要,它形成了中亚文明的两大派系,一方面平原文明派系在河中地区和图兰平原及大草原大规模的扩散,另一方面山区文明派系则在塔吉克斯坦附近一带山区(大夏/巴特特利亚)持久发展,并将越过帕米尔高原,深深的影响新疆塔里木盆地。平原文明以R1a为主,而山区文明含有大量的R1b,并且是很古老的分支,与安纳托利亚的古老分支同源,与西欧的主流R1b则不一样。中国人身上有很古老的R1b基因就是从这条路线传入的,比西欧更古老,并且与西欧R1b主流完全是分道扬镳。
南(山区)北(草原)两支文明在中亚大规模长时间的生根繁衍,到了6000年前开始的第二会第四期时间内依然占据着中亚大部分区域,如图7.10左中图所示。但这时候,高加索山脉和科佩特山脉的文明源头则出现了新的文明跃进,从红铜时代跨入了青铜时代,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生产力。(3)纳马兹加文化(Namazga,4600-1600BC)出现在科佩特山脉地区,它是安诺土丘的传承演化,为古老的帕提亚民族出现奠定了继承。纳马兹加文化后期过渡到了青铜时代,这青铜文明是从周边传来的。古老的青铜文明(4)迈科普文化(Maykop,3700-3000BC)在高加索北侧山前地区出现,创造了先进的青铜技术,他们以金、银、红铜、青铜制造各种饰品和工具。迈科普文化影响了环黑海的青铜文明圈,在先进冶金技术文明的影响下,这里的种族成为先进的有战斗力多个雅利安种部落,在第二会周期结束前的黑暗时期,席卷毁灭欧洲和近东各国的强大“海民”,可能就是来源于环黑海的先进青铜文明之南迁侵袭。
第二会第四期的后期,中亚出现雅利安种的大迁徙,这个迁徙其实已经发生了很长一段时间,这只是最后一波的大高潮。在图5.3中我们知道雅弗族群曾经在西伯利亚长期生活,但在新仙女木寒冷期后就大规模南迁和西迁,这个迁徙过程是漫长的,形成了雅弗第二大后裔部落在图中的分布。在这些后裔部落中,有一支非常重要的迁徙,就是歌蔑集团从西伯利亚往里海-黑海一带的迁徙,直到最后完全迁入西欧,成为西欧人的主体。图7.10中的右中图显示在第二会第四期的后期形成了里海-黑海北部的(6)颜那亚文化(Yamnaya,3200-2600BC)年,他们是印欧语系最非常重要的祖先。颜那亚文化的基因是R1b-M269,是今天绝大部分西欧人的源头,也就是《创世纪》里的歌蔑集团汇聚在里海-黑海而形成的,但他们并没有在里海-黑海地区留守,而是继续不断地西迁,直到最终完全进入西欧,形成了西欧各个民族。欧洲地印欧语系就是由颜那亚人地迁入而形成。颜那亚文化有个邻居,就是高加索地区的(5)库拉-阿拉斯文化(Kura–Araxes,4000-2600BC)。在这个大迁徙的时期,塔吉克斯坦的(2)族群也向中国的新疆迁徙,成为新疆的吐火罗人的基础。
颜亚那人西迁入西欧,并且吐火罗人祖先东迁入新疆后,中亚继续发展演化为新的文明,时间进入第二会第三期的五帝时代,如图7.10的左下图,这时候华夏文明在黄河流域蓬勃兴起。同时,中亚形成(8)阿姆河文明(Oxus, 2400-1600BC),蒙古形成(7)切木尔切克文化(Chemurchek,2700-1800BC)。到了这个时候,中亚地区经过几轮兴衰和迁徙演化,该走的都走了,这里成为R1a的集中地。
时间进入第二会第三期的夏商时代,如图7.10的右下图,但这个时候气候发生了非常重大的一个改变,因为夏商时代是全球气温变高的时期,比今天还要热。这个不断变暖的地球气候升温是逐渐的但已经变化了数千年,一直在影响中亚,使中亚越来越干旱,生存环境越来越差。这样一个日积月累的变化,导致了中亚繁华的古文明人口不断地迁走,到了这时候,旱已经累积到了一个质变的地步,中亚出现了沙漠。大部分中亚古居民终于不得不放弃故土,向西北方向迁徙,于是在阿尔泰山脉的西北地区形成了民族大融合,出现了分布范围非常广泛的(9)安德罗诺沃文化 (Andronovo,2100-1400BC),他们的基因主要是R1a1,是从中亚的干旱化之地迁来的雅利安种人。中亚人往西北迁徙的过程中也大量扩散到中国的新疆,比如罗布泊的小河文明就是这个时期迁徙的形成。而因为颜那亚人西迁欧洲形成的空白,北欧波罗的海地区的人群南下填补空白,形成(10)斯鲁伯文化(Srubna,1700BC-1100BC),他们是R1a1a基因。在这个干旱化的影响下,欧亚大陆的北部地区形成了延绵万里的大草原带,形成了一个新时代的游牧民族。
到了安德罗诺沃文化和斯鲁伯文化的末尾,第二会周期结尾到来,世界再一次陷入至少两百年的黑暗时期,气候变冷。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环境压力,南部干旱驱使中亚人北迁后,黑暗寒冷期趋势北部人南下,形成了一次非常重要的环境双面夹击,生存压力迫使种群在欧亚大草原上融合,争夺,并形成新的谋生方式。这是第一次欧亚草原大混压,彻底形成了草原游牧民族和文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文化特征就是骑马、射箭和掳掠好战。周期间的黑暗时期促使北方部落大量杀入南方,掳掠和摧毁了全世界各地的文明,其中多利亚人灭亡了希腊迈锡尼文明,海民摧毁了赫梯帝国,雅利安人统治了印度;东亚的雅利安种等蛮族虽然也入侵了中国的商朝,但被商朝女将军妇好等军队击败,不过晚期的商朝也在乱世中元气大伤,摇摇欲坠。

图7.11 第一次民族大混压形成的草原文化带
在这一次周期更替大洗牌后,草原也形成了一种统一的游牧战争文化。因为这次形成的草原文化非常相似,所以他们常常被混淆为一个族群,他们都以骑马和使用弓箭而被人所识别。在欧亚草原商自西向东,他们分别是斯基泰人、萨尔马特人、塞种人,以及中亚草原上的马萨格泰人。因为其相似性,常会把他们都归为斯基泰人的大类别,但其实基因上他们是有区别的,欧洲的斯基泰人是R1b,而亚洲的草原人是R1a。因为地域和时间的不同,他们对不同的古文明造成了侵扰,其中斯基泰人入侵了亚述和新巴比伦、萨尔马特人入侵了欧洲、塞种人入侵中国,马萨格泰人杀死了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在3000-2000年前中东帝国争霸的时代里,这些讲印欧语系的部落驰骋草原。到了末期,中亚的塞种人各部落形成多个部落国家;东汉击败北匈奴并派遣班超出使西域时,西域三十六国的主要人群还是塞种的后裔,但匈奴和北部部落的迁入让中亚草将开始了一段新的融合历史。
对中亚影响最大的民族迁入是北部的丁零部落,在历史上也被称为高车、铁勒,他们原本在贝加尔湖一带游牧。他们迁入阿尔泰山脉一带,成为南丁零,这是这些部落带来了N基因,成为突厥的文化源头,区别于原来的印欧语系的塞种文化。北来的丁零N1c基因,与本地及匈奴的Q基因,融合南来的塞种R1a基因,三者在阿尔泰山脉西北地区混融新成了语言的改变和新的文化,就是突厥语言文化。丁零部落并非全部演化为突厥部落,往西北方向迁徙的丁零人成为了北欧的芬兰人和北亚的涅涅茨人等等。
一个新周期末尾的寒冷期混乱再一次形成了环境生存压力,秦汉时期气温较暖和,但东晋南北朝是降温的黑暗寒冷时期,北方民族再一次大量南下,草原民族形成混合争夺的压力,这是草原文化的第二次大混压。五胡乱华和南北朝时期的寒冷期是全世界范围内的迁徙和战乱,那时匈奴五胡入侵黄河流域,匈人入侵欧洲,白匈奴攻击西南亚,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北亚的突厥语的N1c部落南迁,与中亚来的R1a和阿尔泰地区的Q基因居民结合,在阿尔泰山脉西北夹混形成了突厥文化。突厥语系与印欧语系是原本近邻,但在这次大洗牌中,突厥语融合并吞没了印欧语人群,成为了阿尔泰山脉西北地区的主导语言和文化。在南北朝末期,横跨整个欧亚草原的突厥文化带形成。

图7.12 第二次民族大混压形成的突厥文化带
突厥文化带从西边的里海一直横跨到东边的太平洋,成了第一周期里草原亚洲的主导文化,如图7.12所示,他们成为唐朝时期北方的强大势力,并且他们的影响力一直主导中亚直到今天。印欧语系的势力从中亚草原被排挤到了欧洲和南亚,其中雅利安人统治了印度,而斯基泰人和塞种人的余民形成了高加索北部的阿兰人。北亚的芬兰人和马扎尔人则生活在突厥之西北,他们属于乌拉尔语系,并将进一步迁徙到欧洲形成芬兰和匈牙利。
图7.12还揭示了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广泛的分布着吐火罗人的文化,因而形成了新疆南北成为南吐火罗、北突厥的格局。吐火罗人的祖先比塞种和突厥人更早来到塔里木盆地,在图7.10中的(2)塔吉克斯坦地区的古文明逐渐向塔里木盆地渗透迁徙,带来了很古老的R1b基因到达新疆。吐火罗人跟凯尔特人的风俗很像,他们在基因和文化上都有同源性,在语言上也与西欧是近亲,属于东行的印欧语系分支,成为塔里木盆地甚至到黄河流域的先行者。随着安德罗诺沃文化向北方和东方的扩散,新疆北部地区的R1a族群大量增加。4000年前开始的小河文明发现的木乃伊就是父系R1a和母系吐火罗的结合,静静地讲述着新疆人类变迁的故事。当突厥化的回鹘在北疆崛起后,他们最终统一了南疆,吞没融合了南疆吐火罗的文化和基因,成为了新疆的维吾尔族。维吾尔族血统中含有20%的R1b和20%R1a,正是南吐火罗、北突厥融合的最直接的结果。
在里海的东部和北部,突厥化的各个部落是很多元化的。退居高加索北部地区的阿兰人及匈人,源于阿尔泰山脉南隅的保加尔人,都在中亚被突厥化。在西突厥的基础上,有一个哈扎尔民族乘机崛起,征服了这些突厥化的各部落,在里海北部一带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可萨汗国,与唐朝、阿拉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并立。可萨汗国在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和基督教拜占庭帝国之间周旋,最终选择了犹太教为国教,这样可以与两个帝国邻居都交好,并且吸引了大量犹太商人。可萨汗国是欧洲最文明的突厥人,他们的地理位置正处于欧亚贸易通道之上,所以贸易发达。拜占庭、阿拉伯和犹太商人们成群结队来这里收购北方的皮毛。可萨汗国与阿拉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都产生了冲突和战争,最后北方的罗斯兴起,灭亡了可萨汗国。可萨汗国灭亡后,他们的领土被突厥的钦察人接手。
从宋时起,突厥人在中亚和西亚的土地上,不断崛起并被伊斯兰化,而且中兴了阿拉伯帝国。突厥塞尔柱王朝的一个突厥附庸,独立后在中亚建立花剌子模王朝。“突厥”在突厥语中是强壮的意思,但强壮的突厥人并不能抵挡更强大的蒙古人的进攻,蒙古人毁灭了花剌子模王朝,并进一步征服了几乎整个突厥世界。蒙古部分融合了西部的突厥部落,南部融合了匈奴和羌胡,更多则融合了东部的鲜卑部落而形成;但蒙古的统治阶层黄金家族却也带了不少的R基因,在蒙古皇后大墓的遗迹中发现的是R1b和R1a的基因组合。《玉苒厦》有提及到成吉思汗家族是带有雅利安的基因的,也就是R基因血统,这与皇后大墓的考古相符。总而言之,蒙古是一个民族大混合,从总人口上来说,鲜卑一脉的C3c基因在蒙古平民中占据的分量是最重的。蒙古人统一了草原,统一了突厥文化带,但蒙古帝国迅速衰落,西亚和中亚依然为突厥人所主导。
如今的中亚五国,已经没有了阿姆河文明时的丰盛水草自然环境,但突厥化的文化影响在干旱气候下依然经久不衰。中亚五国中有四国至今依然是突厥化的,分别是突厥化的土克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族斯坦,和唯一保留印欧语系的塔吉克斯坦。在近代史中,俄国人掌控了突厥斯坦,将其并入苏联;为了打压乌孜别克人,苏联把该地区分成多个共和国,最终形成了中亚五国的格局。中亚五国的划分,与他们的民族和历史是有深刻关系的,如今在这五国的基因血统里可以都可以看到这些区别和历史渊源。乌孜别克族是基因多元化融合最深的民族,他们是从花剌子模王朝到突厥帖木儿帝国统治下民族大融合的后裔,因此也成了苏联最首要削弱的对象。哈萨克斯坦的血统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C3基因占了他们血统的60%多,可见哈萨克人的鲜卑蒙古血统的直接后裔。吉尔吉斯人也是比较单一的来源,R1a基因占了他们血统的60%多,可见他们是当年驰骋草原的草原印欧人塞种诸部落的直接后裔。而北方南下的突厥基因N在这些草原民族身上都留下了一定的刻痕。
土克曼斯坦人的基因则表明他们是最古老中亚原住民,Q1a-M25是土克曼斯坦中最特征化最主流的基因,并且还有很多更古老的闪米特游牧人的J和古老的P,R1b和R2等等,这些基因都在讲述土库曼人作为从图兰平原到阿尔泰山最古老的土著居民的沧海桑田般的历史,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科佩特山脉史前人类的扩散。这个古老的民族非常特别,他们现在是世界上对外最封闭的国家之一。然而,中亚的万年早已经物是人非,留给这个古老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国家只有尘封的回忆。
另一个古老的民族国家是塔吉克斯坦,他们是中国新疆的亲密近邻,从图7.10中(2)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与新疆的文明息息相关,他们最早的跨越帕米尔高原来到塔里木盆地形成灿烂的史前文明,并延伸到黄河流域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塔里木盆地吐火罗文明的辉煌;到之后的巴克特里亚、大夏、月氏回迁、贵霜帝国,直到今天的塔吉克斯坦,他们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密切友好的兄弟关系。塔吉克斯至今保持着印欧语言,是唯一没有被突厥化的中亚国家,并且他们身上的古老R1b基因与中国人一脉相承。塔吉克斯坦是中国在西域最友好的兄弟邻国,这不是没有缘由的,因为从基因和文化上,他们两者是万年的兄弟血脉相承和兄弟情谊延绵,历史朔源为我们揭开了这个奥秘。
2020-04-28 09:53
相关热门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