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5.26

文化生活 时间历史
中华文明朔源+ 查看更多
中华文明朔源
+ 查看更多
黄帝是华夏文明的始祖,但中华民族的人类文明史却可以追溯到更久。在湖南玉蟾岩就发现了一万八千年前的早期陶器,而江西仙人洞陶片则可追溯到至少两万多年前。借着回顾黄帝的机缘,我们不如把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放到全世界的角度来鸟瞰一下吧。
《创世纪》里记载了诺亚的洪水,诺亚的三个儿子闪、含和雅弗逃过灾难,成为幸存人类的新时代的祖先。三个儿子的子孙根据家族血缘和地缘,繁衍成了各国各民族。这只是传说吗?当然不是,远古的记载都是有事实根据的,并非空穴来风,不然谁会这么闲又这么有本事在世界各地传播类似的传说呢?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抱着古典经文死读盲信,因为信息的传承会在复述和整理的过程中会断代或走样。
第一,因为记载的断代问题,会让创世纪的家谱看着只有六千年历史,但其实真实的历史要长很多;“诺亚洪水”的历史其实在两万五千年前,这与分子人类学里常观察到的一个分化转折点是一致的,比如图4.1里对中国基因分化的一个研究,也是从两万五千年前开始。另外,两万五千年前是本次冰川周期中的极盛点,最黑暗寒冷的时候。第二,大洪水范围不是全球性的,而是区域性的,属于大陆板块变化引起,但其影响范围已经足够大到接近半个世界。第三,诺亚的三个儿子并不是三个个人,而是三批人,每个儿子其实是代表一群部落族群,他们逃亡到了欧亚非大陆的东岸的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民族。这次洪水的细节我们到本书第三篇时再说,这里节我们主要是说这个记录里关于中国人的起源部分。
从地质年代来看,大洪水的年代与末次冰期的鼎盛期是重合的。2.6万年前到1.9万年前是末次冰期的鼎盛期,也就是地质考古发现的寒冷年代;从时间周期来看,2.6万年前的周期的尾端进入黑暗期,到了2.5万年前的时候出现地质板块大变动,改变了地球大陆结构,其衍生效果就出现大洪水,并且影响全球的气候,这个气候影响持续了两会的周期,人类进化缓慢恢复发展。到了1.8万年前开始,全球进入新的繁荣增长期,全球气温逐渐升高。大洪水后的时代可以被划分为两个时代,其标志性分界点事件就是1.28万年前的一次突然降温,称为新仙女木事件,造成了长达1300年的非常规寒冷期,造成猛犸象等大型动物灭绝,所以1.2万年后地球的时代进入全新世,一直持续到现在。进入全新世后人类开始进行农业生产方式,形成我们熟悉的社会模式;日本的绳纹文化从这时候开始,中国的华胥氏文化也从这时候开始。
很多年前我读到《创世纪》的时候,就试图在诺亚子孙家谱里找哪个是中国人。首先,含指非洲人是毋庸置疑的,当今的非洲语系依然是含语系。其次,欧洲人很明显是雅弗的后裔,但这里却埋下了一个重大的盲点,因为当时我还不知道欧洲人是从亚洲迁徙过去的,所以这留给了人们一个很大的错觉,也埋藏了一个历史大秘密。而西亚和南亚属于闪族,这在世界史上也很清晰的,两河流域的亚述人和新巴比伦人都是闪族人,包括后来的阿拉伯人。然而,占据了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中国却在《创世纪》里没有显而易见的出处,这是怎么回事?有人会说圣经是西方的圣经,所以没有中国人,这显然是不成立的,既然圣经是神启示的历史,怎么会漏掉这么大一个古老民族和庞大的文明呢?
大部分解读圣经的人会说中国人是闪族的一支,这是部分正确的,但确低估了中国在上古世界文明中的重要性。闪族只是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一支而已,不能代表中国古文明的全部,甚至不能代表古中国的主流文明。这是因为闪族文化主要影响的是古中国的南方,但古中国的南方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力比不上中国北方的文化,黄河流域才是华夏文明的形成地,虽然中国南方的人类历史不少方面比黄河流域的历史更悠久。从西藏、云贵到中国南方沿海地区,都是属于闪的范围,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出于不同的源头,这也是为啥中国南方和西南方的方言与北方汉语的差别那么大的根源。不过,大多数读经人不知道的是,《创世纪》中的雅弗部落,指的是上古的中国北方,而不是欧洲,因为那时候的欧洲还是边缘地带、化外之地。《创世纪》“诺亚”大洪水后的上古时代,世界有三大文明地区,分别由“诺亚”的三个儿子代表,大儿子闪是西亚的两河流域及紧挨着的印度河流域,小儿子含代表了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及非洲,而雅弗则是代表了中国的北方,其活动范围包括黄河流域、新疆及西伯利亚。
中国的古文明,是北方的雅弗文化和南方的闪族文化合并,并且融合本地古老的原住居民联合而成。所以中国文化是非常多元化、平衡性和包容性很强的文明。其中,西北方向即黄河中上游的华夏文化虽然是后起的年轻文化,却成为了中国五千年来历史的主导者,他们以炎黄为代表人物,成为一支文化主线。炎黄代表的华夏文化沿袭了北方雅弗文化的一支传承,但其间的跨度太大了,前后两万年,所以早已被后人所遗忘。而黄河下游的东夷文化历史更悠久,也承袭了上古的部分雅弗文化,并且东夷的悠久历史和多方文化交汇的形成,使得东夷文化比华夏文化更加多元化,到了黄帝之后两者又被融合在一起。而中国的南方则属于另外一个文化体系,在很长时间内都独立于黄河流域的文明之外,比如良渚文化。虽然古时候北方中国人把南方称为“南蛮”,但事实上南方的人类历史在很多方面比北方更早,古蜀国、云贵、两广、湖南、古越国等在考古上都发现了非常悠久的人类历史。大洪水后闪族文化对南方的影响,以及大洪水之前更早的黄种人祖先留下的文化习俗,都造成了中国南方北方有语言文化的差异的。中国是由多元基因、多元文化长期融合形成的国家,所以造就了世界上最包容并且合一的文明。
另外我们要避免一个误解那就是世界上并非只剩下洪水的幸存者闪含和雅弗。因为当时沉没的大陆只有一块,其他的地球大陆还是有大量本地居民持续生活未受到毁灭性中断。闪含和雅弗可以说是新移民,他们带来新文化影响各地的老居民,比如中国、印度和非洲都有很多大洪水之前就定居的老居民。一个很有意思的佐证现象,就是伏羲的传说在中国是普遍存在的,而女娲的传说却只在西南民族里流传而来,这是因为伏羲是中国老居民的共祖,他的历史远早于大洪水。但女娲故事则是大洪水后新移民带来的文化,两者的故事后来才被编织在一起。女娲作为人类之母带着《创世纪》中夏娃的形象,其造人故事则像更古老的苏美尔神话中造人的女神宁玛。在这个相似性背后,是一条从中国西南到两河流域自古就有的通路,这条通道叫“蜀身毒道”,即古蜀-滇缅-古印度-古巴比伦的通商及文化移民之路。“身毒”就是闪文化“Shem”的音译,西南路闪族文化把中国南方和两河流域连接在一起。
另外一条西北路则把中国北方和西域中东文化联系在一起,这条路就是雅弗文化之路。蒙古-新疆-中西亚-黎凡特-埃及把中国北方文化和西亚埃及文化绑成一串。在这么古老的时候,这条路还不叫丝绸之路,但古人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至少上万年。雅弗文化之路留在中国的文化印记是很多的,从北方语言、到《诗经》、到众所熟知的中国春节过年习俗,等等。中国人最重要的过年习俗跟犹太人逾越节习俗是非常相通类似的,都要在春天贴红、驱邪、聚餐、全民休息、大肆操办的细节都是雷同的。早到雅弗时代,晚到夏商周朝代,中国北方与西部都是相通关联的。

图4.4 大洪水后代(约9000年前)的世界分区
图4.4是大洪水后的世界分区格局,此图来自于《奥斯谱》,描绘了两万五千年前发生的大洪水后,经过诸多演化,到了9000年前的时候形成的世界地图。中国最古老的《山海经》也记载着类似的史前地理变迁。图中最大的意外就是雅弗之地原来在中国,而不是欧洲,当时欧洲还属于蛮荒之地,那里的土著和某些神秘的早期文明一直存在于中东古文明的视野之外。从黄河流域到叶尼塞河,以及西伯利亚和中亚,是一片连续的文明区域。仔细分析《创世纪》和其补充本《禧年书》发现雅弗范围确实覆盖了从中国到地中海沿岸的整个北部地区;如今的考古及分子人类学也发现了西伯利亚是大量古老基因的封存地,欧洲人确实是从亚洲迁徙过去的。雅弗部落的西支与两河流域的交汇形成了雅利安人种,包括先雅利安人和雅利安人的不同发展时期,他们对全世界的文明发展的影响都非常大。雅弗之地的黄河流域的中国文明,是最古老的远古文明之一,与最新的考古学和分子人类显示的一致。综合看来,华夏文明是三方文明的融合,由南边的闪族文化、北边的雅弗文化、西边的希伦文化在黄河流域汇聚而形成,是一个多元文化聚焦融合形成的古文明。
中国的新疆在古时候是非常肥沃且文明发达的区域,这已经越来越多的被考古所揭示出来。新疆是一个非常西化的文明,在上古时代与地中海文明是完全相通的。从地中海到乌拉尔山脉及叶尼塞河之间的广阔的中西亚地区是希伦文化地区,这里不仅形成了雅利安人种,还诞生了上古希腊的璀璨文化和古波斯的文明,以及新疆曾经繁华的古文明,并且一直联通到黄河流域。希伦文化起源于两河流域,其载体就是雅利安人种(第十五将详细讲述),他与中国北方的雅弗在基因和文化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同源关系。当希伦与含族部落交集时,形成了埃及古文明;当希伦与闪族部落交集时就形成了印度古文明;当希伦与雅弗交集时,就形成了中国北方的古文明。新疆作为希伦文化连接中国文明的通道,其作用对中华文明来说是非常深远的。综上所述,大洪水后中国接触到的外来人口迁徙与交流分别来自北上、南下、西来的三个方向,这三支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最终被融和为一个统一的华夏文明。
大洪水后第一支从西南方向迁入中国的人群,是闪的后代,传承闪族的语言和文化。他们绕着青藏高原的南麓,顺着温热的南亚气候的山地,由西向东逆时针迁徙,到达了滇缅山区。滇缅山区是中国主流基因的发源地,这里的民族众多、基因多样、历史悠久,古人从这里进入中国的百越沿海,北上长江流域、淮河流域,最后进入黄河流域。图4.1中黄色NO基因谱系和红色C南支基因谱系的分化过程解释了这个古人迁徙过程。在《创世纪》的记载中,闪的大儿子埃兰成为伊朗和印度的祖先,但闪的二儿子亚法撒的地盘在埃兰的北侧,所以亚法撒的子孙占着北边的山地,可以一直向东迁徙到东南亚和滇缅。如同4.5所示,从克什米尔和西昆仑的山区,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远古时的红色人种(C基因)和黄色人种(NO基因)先后到达中国的滇缅地区,并从滇缅地区向中国各地迁徙。
亚法撒的后裔希伯,有两个儿子法勒和约坍,其中法勒是犹太人的祖先,而约坍生了十三个儿子,“他们所住的地方是从米沙直到西发东边的山”。亚法撒后裔的东行迁徙,正是东亚黄色人种形成的主要来源。亚法撒是为什么中国人与犹太人有不少相似之处的渊源。不仅中国的南方人跟犹太人一样很会做生意,中国的春节过年与犹太人的逾越节也是同源的,包括中国春节用红色的春联贴门楣门框,与犹太人用羔羊血涂抹门楣门框出于一个源头。犹太人自古有替罪羔羊一说,中国也是如此,甚至中文造字对义的象形字“義”构成来说,“羔羊替我”就是中国古人眼中的义。我们今天查看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人群,发现他们与印度平原上的印欧人种差异很大,却主要是由东亚人种构成,比如尼泊尔等。尼泊尔人与东亚地区的人在很久远的历史上,依着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迁徙路上是共祖的,他们比印度平原上后来的印欧人是更古老的居民。在中国的古蜀国,古时候一直有通往印度的“蜀身毒道”,也是这个道理,因为从中国南方到喜马拉雅山南麓和西亚,在上古时代一直是一条移民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从分子人类学溯源来看,如图1.1的时间线所示,在2.5万年以来,中国人的基因确实发生了多次演变分化。黄色人种 N与O基因从西南滇缅往珠江流域迁徙,然后扩散到长江流域,再扩散到黄河流域。这个北上迁徙的路径如下图1.4所示。从两广到闽越沿海的百越民族是最古老的黄色人种分支O1a所在,长江流域的百濮族是其后的分支O2a, 最后到达黄河流域中上游的新分支是O3,这一支成为风姓伏羲部落,进而演化出神农部落,他们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基因。而另外一支黄色人种N分支,不断北上成为草原游牧民族,到达西伯利亚,甚至生活在极北之地和欧洲。

图4.5 中国基因形成的迁徙图
第二支来中国的人群是北边经过蒙古南下的北狄,他们都是雅弗的后裔。北来的基因以Q为主、R为辅。第三支是经由新疆的东西贯通的东西方双向交流的人群,西来基因以R为主、Q为辅。《创世纪》中提到的雅弗,原来是亚洲人,他们后来才大量迁徙到欧洲演化为欧洲人。欧洲白人起源于亚洲的历史早被后人所遗忘,但在《创世纪》等古老的文献中却可以发现这些古老的线索。古代的北方中国的文化,属于雅弗文化。进一步分析,还可以从名称中发现,雅弗其实是雅人和弗人两种人融合的统称,其中雅人的父系基因是R,弗人的父系基因是Q。中国文化中古老的《诗经》之“雅风”就是雅弗文化的代表,也是雅弗的谐音。雅的含义是高尚有信仰,所以中国文化中“雅”一直以来是君子所追求的精神文明,《诗经》中的“大雅”等都是雅弗文化的体现。
在上古中国的记载中,红发在黄河流域是很常见的,比如共工就是红发,因为雅弗是黑发与红发共存的部落。雅弗就是远古的北方中国,因此北方雅弗的文字与语言历代以来主导了中国的主流文化,长期压过了南方的闪文化,所以中国古代的“官话”或者当今标准汉语“普通话”,都是源自于北方。雅弗人群都是顺时针方向绕着青藏高原来往黄河流域的,所以他们的世界观世界对中国文化传说影响很深。中国的传说中,昆仑山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地,就是这个原因。中国最古老的书《山海经》的章节排列遵循了一个奇怪的顺序,其方位展开不是习以为常的东、南、西、北,而是有悖常法的南、西、北、东顺序。这个记载顺序正好符合了雅弗部落的分布及迁徙路径,始于南亚、西亚,然后到中亚、北亚,最后才是东亚。《山海经》的特殊记载顺序暗合了上古中国北方文明的形成过程。
雅弗对中国文字的成型及改进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雅弗的文化元素处处渗透在中国的象形文字、神话传说、道家哲学、古老文献之中。经过一万多年的沧桑和变迁,虽然雅弗已成不可追的往昔,但雅弗留下来的痕迹一直影响中国的整个北方,经过千锤百炼形成了北方多处文化的源头,包括黄河中上游的华夏文明、黄河下游的东夷文明、和东北的辽河文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分别从这三个地区发展起来,并最终在炎黄二帝的手中再次得到了统一的融合。随着中国北方不断兼并南方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国文化终得以百炼成钢,海纳百川,集大成而得以延续五千年而不中断。
另一方面,雅弗的另外一部分不断西迁并完全占据了欧洲,与欧罗巴本地的基因混血,形成了白色人种,并孕育了后来的西方文化。相对于多元文化融合提炼形成的东方文化来说,西方文化比较单一直接,因而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两者表现得差异并非是相互独立的,而仅仅是侧重点和比重不同而已,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同源关系不仅仅是文化上的,也是基因上的。乌克兰出土的7000年前的太极图就可以说明东西方文化在上古时的同源性;而从基因上看,西方的主流基因在中国人身上大多都存在,并且绝对数量也很庞大,只是相对占比较少而已。从大洪水后的雅弗分化为今天的中国人和欧洲人的过程,也符合了五行八卦中东方青龙、西方白虎的运行规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虽然汉族占了92%的人口,其他民族的人口虽较少,但却囊括了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而且,即便是汉族的人口中,他们的基因事实上也已经容纳了各方各族的基因。虽然O系基因占据了中国基因库的八成,但其余二成的基因包含了来自多个种族血统融合的丰富基因组合。 除了非洲黑种的基因外,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几乎可以找到其他世界各大族系的基因,这恰好验证了大洪水后雅弗和闪族与更早的黄种本地人深度融合形成中国人的过程。为了更好的了解各个基因的来源和特征,图4.6把父系基因按人种起源、代表特征、肤色分列为血缘亲属远近的类别图,便于大家理解。

图4.6 父系基因分类及衍生远近关系树图
上图基因谱系中看到,中华民族的主流基因为东亚黄种O系,而其兄弟分支彝族及突厥人的黄种N系也尽显黄种人的特征。事实上越是南方的汉族,越是古老的中国本地居民,比如古越人、畲族、台湾高山族、岭南一带的本地人和少数民族都是最古老的O系黄种人,他们的祖先在大洪水之前就居住在中国大地上。比如广州就是一个很古老其处于特殊地理位置的城市,传说中很早之前有五位仙人就骑着羊把谷稻穗留给了广州,所以广州被称为羊城或穗城。古老的黄色人种作为原住民,占据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汉族、羌族、藏族、苗族、百越、台湾,甚至朝鲜、越南,都是O系黄种人繁衍的后裔。
黄种人的祖先在大洪水之前就成为了中国的主人,他们在更早的时候曾经与红种人展开数十万年的争斗,最终把红种人驱逐离开了中国。这些红种人留下来的后裔就是C基因。正因为这段远古的历史,造就了黄种人的后裔O系在中国人基因占比中为绝对第一,约八成的占比,而红种人的后裔占比则依然占据了当今中国人基因的第二位,占比约8%。红种人的后裔去向了何方呢?红种人的大部队被赶到了东北和西伯利亚,鲜卑人就是他们的后裔,西伯利亚的名称来源于“鲜卑利亚”,也就是鲜卑人居住的地方的意思。这些红种人还多次越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洲,成为印第安人,甚至比印第安人更古老的美洲人。红种人跟黄种人体貌特征比较相似,所以人们会觉得印第安人和亚洲人是同源的,事实上他们也确实来自亚洲。红种人在中原也留下了血统,主要集中在山东,这里是东夷文明的所在地,各族混居的大都会,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留在山东的红种人后裔完全汉化、文化水平很高,出现了比如孔子家族、司马懿家族等著名人物。而边缘化的红种人则有些留在西部地区,在重庆一带的山区成为土家族,以及古时候的巴人,他们在中国古人心中是没文化的蛮人的代表。
在图4.5中可以看到,中国的基因也向外迁出影响世界,第一是鲜卑血统往东北西伯利亚和中亚的扩散,它已经成为蒙古族和哈萨克斯坦人的主流基因。第二是黄种突厥血统的输出,N系迁徙到了遥远的北西伯利亚和波罗的海,当今的波兰人也是N系基因西迁形成的后裔。黄色突厥种N系基因在中国人中占比约5%,是中国基因库中占比第三高的基因系列。辽河流域的文明很大部分是N基因部族创造的,其中的红山文化就非常著名。有学者认为红山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传承。从基因迁徙来看,N基因是一个不断北上的迁徙过程,与大洪水长时间的地球变暖紧密相关,最终他们大量聚居在北极地区和北欧地区,也促成了后来中亚地区赫赫有名的突厥文化带的形成。N基因的漫长迁徙道路开始中国南方、然后到山东、到辽河、到蒙古、到贝加尔湖、到西伯利亚、到北欧,足迹影响了欧亚多地的文明。在中国,红山文化很早就采用玉器,并且出土了最早的龙的玉雕,是中国龙文化的一个起点。中国的龙文化很可能就是N系人群在中国北方发展起来的。
从西边和北边来的R基因和Q基因在中国的基因库里也相当普遍,这也是雅弗特有的。其中R属于雅利安种的特征基因,Q属于北狄基因,这条线也就是黄帝和周人,对华夏文明的形成非常重要。Q是中国人基因库中占比第四高的血脉,占比3.5%,而R基因在中国人中占比也不少,在1-2%之间。R基因和Q基因一直是近邻,并且一起浪迹天涯,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中国人中此两者合在一起总共占比约5%,这就是雅弗对中国基因的直接影响。这些比例从百分比来说虽然只有几个百分点,但从绝对人口数来说确实很庞大的一个基数。在中国古代史中,这少部分比例的人塑造了中国先进的核心文明,在长久的历史中也多属于统治者精英阶层,并且直接导致了中国北方统治南方的文明发展历史及政治格局。从“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层次性,“阳春白雪”的雅人毕竟是少数派精英,而“下里巴人”则是更贴近普通人生活的大众,数量更多。
雅利安种包括先雅利安种R1b基因和后来的雅利安种R1a基因,前者来中国的历史更久远。在中国古时候,吐火罗人就是很早就来中国新疆和黄河流域居住的雅利安种白人,是红发碧眼的西戎,他们属于R1b,在古文记载中经常出现。后来R1a也不断迁入新疆和中原,比如后来的塞种人。如今在西北的考古中也经常发现R1b和R1a的遗迹,他们很早之前就在中国生活了。从黄帝时代到周朝,雅利安种人在历史中发挥了很多重要的作用,不仅在记载中的重要人物如共工等都是红发,我们今天考察这些远古罕见姓氏的后代基因检测,也可以发现雅利安种的R基因在中国的普遍性,再一次证明了东夷的九黎部落和华夏的黄帝部落中基因的多元性,比如:
勾姓,源自少昊氏三儿子勾芒官,基因中有R1a-Z93 和D1a;
颉姓,源自黄帝时的史官仓颉,基因中有R1a-Z93;
祖姓,源自商朝祖己,基因有R2a,是古老的南亚基因;
廉氏,古老姓氏如廉颇,基因中有R1b-Z2103, D1a和罕见的O2b;
法姓,源自妫姓田氏,罕见的H1b2a南亚欧罗巴种
仉姓,源自春秋时鲁国大夫党氏之后,基因为R1a-Z93;
底姓,源自西域R1a和波斯阿拉伯基因J。
同样,从滇缅北上迁徙的闪部落群,也留下了古老丰富的基因标本,而且越靠近西南方向,人种历史越悠久,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西南地区有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他们的历史的久远程度超过我们想象。研究少数民族的基因谱系,就如同研究中国基因演化史的活化石,可以看到很多古老的历史信息。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有几个重要且有代表性的民族,代表了几个历史的关键演化节点如下。
傣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至今保留母系社会的传统,其父系基因以O2和O3为主导,说明历史上吸纳了北方羌汉与东南亚孟高棉的O系基因到来的融合,但傣族基因最值得注意的是竟然与有几十万年历史的丹尼索瓦人基因得到了部分匹配,说明傣族是当地历史非常悠久的土著的基因。古代该地区有土著獠人,应该传承了非常古老的本地土著基因。更早的人类史中在云南发现了元谋猿人,说明云南地区在本地化人类进化史中有一篇很古老的历史,尚待我们深入发现。
彝族: 是从南亚迁徙而来的闪人的最古老的一支的后裔,至今保留了高达三四成的古老的K基因,其中一支在包含了四成的古老的F基因;另外,还发现了部分非常古老的N,这些都是后续主流基因大分化前的古老存在,说明彝族是非常古老的原初闪人迁徙的后裔,如同基因迁徙史中的留下的基因化石标本。
哈尼族:与彝族接近,含了大量的古老的K基因,同时融入了一成多的印第安红种C基因。
土家族:土家族居住的地区是古代巴人的领土,其基因是印第安红种C,他们与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融合,形成土家族。从基因上看,迁入的基因正是K,是彝族的特征基因,而且让土家语接近彝族语支。所以土家族是彝族巴人的混合形成,所以其特征基因为古老的K与C主导。
藏族:主要是古老的氐族基因D(跟日本土著阿伊努人相同),融入羌人的O基因形成。氐族基因因为地处青藏高原与世隔绝,所以保存地非常古老,他们可以追溯到5-7万年前。
白族:大理白族在古代曾在云南建国,他们也是非常古老的混合民族,包含了西南诸多古老的基因,比如一些K和大量的O基因,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白族包含了一些南亚欧罗巴种的H基因,这种古老的欧罗巴基因是当今的吉普赛人的特征基因,来源于南亚。白族应该因此肤色白而得名。
纳西族: 在云南丽江为核心聚居地,也分布在四川、西藏,因为与西南各民族得交流,自然包含了西南多种基因,但其最大得特殊点在于去等,纳西族包含15%得Q-M120基因了,也检测出N1c的极北基因,说明纳西族是北方部落南迁与西南本地民族融合而成。Q基因从黄帝时代到周朝都是主导,从基因组成,宗教信仰都可以解释为北方部落南下形成。纳西族的语言属于羌族语支与彝族语支的双向相似性,也反映了北人南下融合的结果。
两万五千年来,西南的闪族与西北的雅弗的汇聚,融合本地居民主体黄种人,以及各种少数基因,经过多方长期混血、融合与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但这并不是历史的全部,比两万五千年之前更早的时间中,中国早已经有人类的活动。非常有意思的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猿人遗迹,也在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的路口之上,分别是云南的元谋人和陕西的蓝田人,这绝非巧合,而是反映了地缘特征在古人类迁徙及形成的过程中的必然作用。人类进化的历史周期时间跨度很大,这时候用三千年的周期衡量已经太短了,而是得用十万年的周期。三十会的时间为十万年,这等于一个冰川周期。从元谋人和蓝田人开始的百万年间,中国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演绎着沧海桑田的故事。
中国人对上古历史的传说非常久远,那就是三皇的历史。他们是在中国土地上真实存在过的祖先留下的模糊记忆,但因其时间跨度非常大,后人已经失去了时间的记录。根据《玉苒厦》中记载,人皇伏羲的出现是在十万年前,伏羲是建立统一黄种人精神文化的伟大部落领袖,他带领黄种人赢得了对红种人战争的胜利,开始了黄种人在中国大地上平安生活的纪元。同时《玉苒厦》也提到到黄种人的先祖在三十万年前就来到了中国。从三十万年前到十万年前是天皇、地皇、人皇的远古时代,他们跟随着十万年一周期的冰川交替的过程在中国大地上生活发展,他们在传说中都与神相关。三皇时代出现在周口店的北京人之后,一直延续到十万年前周口店的新洞人时代。
而亚当夏娃的出现则是在三万五千年前,起源于两河流域。中国的女娲传说是以夏娃为原型的母亲崇拜。然而女娲的文化主要集中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里,可见女娲意识的产生是后来者的文化,所以起初并没有传遍到整个中国。从中国文化中显然可以看到伏羲文化比女娲更普遍,所以伏羲是黄种人更古老的共祖。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伏羲和女娲的称谓变成了领袖的统称,就如“总统”的称谓一样。后代的优秀领袖以常以伏羲女娲自称是很正常的,所以历史上伏羲女娲常常会出现在不同时代,就如同神农、炎帝、少昊、祝融等称谓已经变成了一种岗位的称呼,可以世代相传。华胥氏的子女之风姓的伏羲、女娲,已经是后来的部落领袖了,并非第一个伏羲女娲的原型。伏羲女娲是兄妹、是夫妻的说法,是不同神话人物拼接、不同时代混淆、不同叙述者编辑而形成的不同版本的神话传说,彼此之间必然会有出入。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有两个关于女娲的重要故事,其一是女娲造人,其二是女娲补天。女娲造人源自于伊甸园的亚当夏娃的历史,只不过传到中国的版本中已经突出了母亲崇拜,所以夏娃作为人类母亲被神化,成为女娲造人。女娲造人的故事本质与伊甸园里泥土造人是一样的,都是改组泥土中的化学元素造人身体,这在本质上是一个基因改组工程。伊甸园亚当夏娃故事的准确发生时间在3.5万年前,这在《玉苒厦》中有准确的讲述。女娲补天的故事则对应的是2.5万年前的“诺亚”大洪水,那时太平洋上的盘大陆沉没,造成了滔天洪水和地球大陆分布的改变。太平洋上的盘大陆的沉没在亚非美洲各地的传说中都清晰可寻,玛雅人称之为姆大陆,而《奥斯谱》是记载最为清晰,明确说明它发生在2.5万年前,这正是我们分析时间周期找到的规律,也就是一个新岁差周期的开始之时。中国因为隔着东海与盘大陆相邻,所以中国古人对盘大陆的沉没事件印象特别深刻,这个事件也成为了中国神话中洪荒时代与女娲补天的由来。
在盘大陆沉没之后,受到盘大陆文明影响最深的国家就是日本和中国,前者是盘大陆断裂留下的残余土地,而中国则是盘大陆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中国之所以保留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是因为他保留了很多盘大陆的文字影响。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东海一直是一个神仙居住的地方,不仅有海底龙宫,还有海上仙山。这种执念并非中国古人闲的蛋疼臆想出来的,而是有其真实历史的根据。中国的龙文化的源头就是东海之外的盘大陆,所以中国神话中相信东海之中有龙王。山东省及辽宁省都因为靠近东海,所以山东的东夷文明源远流长,而西辽河的红山文化中早早就有了龙玉的雕刻,这些与东海盘大陆留下的影响不无关系。根据《创世纪》中的记载,闪、含、雅弗都与沉没大陆的幸存者有关。而中国最古老的书籍《山海经》和《易经》也都与沉没的盘大陆有一定的关联。
2.5万年前盘大陆沉没是人类新时代的开始,与我们今天人类社会息息相关。人类开始了全新的生活、迁徙及演化,这是历史的又一个重大转折点转折点。在2.5万年来的一个完整周期中,如图1.4所示,全人类都展开了一个新纪元,不断地迁徙、发展和更替,中国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一万八千年前第六会周期开始后,地球变的非常温暖,人类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新出现的人类社会文明形态与当今社会的关联性越来也高。在盘大陆沉没之后,从地理角度看,中国确实是《山海经》记述的中央之国,而中国确实也成为了一个文化融合及基因混血地集大成者,对人类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如同美国每四年选一次总统,中国每十年换一届主席的规律一样,天运每三千年也是有实实在在的更新变化。每个总统的风格是不一样的,比如里根与奥巴马政府的政策是两条不同路线,每三千年的时代天运的主题与风格也会更替。一万八千年前是一个新的起点,这时候中国西藏出现了象雄古国,其文化传承了一万八千年至今;湖南玉蟾岩发现的早期陶器也在一万八千年前,说明那时候长江流域的中国人已经有了社会文明。在一万八千年前的周期是太阳信仰的兴起,从那时开始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太阳崇拜,并且远古巨石文化遗迹的建造都是跟太阳崇拜相关的。《奥斯谱》对于历史的记载有独到的一面,对每个三千年都有专门的描述,我不妨采纳其中对每个三千年周期的命名。在其中每个周期里都有一位主神掌管天运,一万八千年前的主神是阿波罗,所以带来了太阳信仰为中心的文化。《奥斯谱》里描述的周期与根据《铁冠数》的三千年周期排序是基本一致的,进一步强化了三千年周期的可靠性,所以下表总结了一万八千年至今的六个大周期的概要特征,对全人类的历史非常有指导作用。
天运周期 | 周期时间 | 周期特征 | 代表事件 | 大周期数 |
阿波罗时代 | 18000-15000年前 | 美学时代 | 太阳崇拜;象雄古国 | 第六会 |
索尔时代 | 15000-12000年前 | 诸神时代 | 中印非三地交流 | 第五会 |
奥西里斯时代 | 12000- 9000年前 | 理性时代 | 日本绳纹文化;上古希腊 | 第四会 |
弗拉格帕提时代 | 9000- 6000 年前 | 灵律时代 | 古波斯拜火信仰诞生 | 第三会 |
斯芬达阿蜜时代 | 6000-3600年前 | 信心时代 | 黄帝、婆罗门、亚伯拉罕 及中美洲文化兴起 | 第二会 |
利卡时代 | 3600年前-近代 | 帝国时代 | 成汤的信仰;中国、印度、以色列的复兴 | 第一会 |
开明时代 | 现在-未来 | 明智时代 | 科学知识与自由文化 | 将来会 |
表4.3 主神更替表及世界历史大周期划分
12000前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人类进入理性文明时代。一万两千年前的第四会周期开始,地球地质气候进入全新世。在中国,华胥氏在黄河流域繁衍繁荣,成为了华族的先祖。在日本,绳纹文化兴起,标志着日本本土文化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在西方,上古希腊空前强大繁荣,并勇敢地战胜了亚特兰蒂斯的侵略,就如同希腊后人勇敢地打败了强大地波斯帝国地入侵一样。这是人类史空前繁荣和发达的时期,但这个周期毁灭后留给今天的只剩下残留的记载。
6000年前是一个新的转折点,而这个转折点带来的周期文化一直繁荣到今天。社会文化和精神信仰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在印度,婆罗门建立信仰与社会制度,留下《吠陀》诸经传承文化;在两河流域,亚伯拉罕兴起,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之父;在中美洲,海华沙重组印第安民族,带来和平与发展,开启了美洲文明的新篇章;在中国,大汶口文化繁荣,直到黄帝建立了统一的华夏文明。在中国的传说中,黄帝是受到了九天玄女的指导,才得以一统天下,可见神旨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至此我们就中国历史的起源做了一个长足的铺垫,再从回到了黄帝出现的时间节点上。回到了话题的起点,那么现在让我们进一步的细看黄帝开启的时代之内的周期演化规律吧。
摘自《时间螺旋》
2020-06-06 10:21
相关热门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