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图
文化生活 时间历史

语言发展的分支树

随着人类发展,人类的通灵能力下降,心灵感应能力丧失,而社会活动能力增加,所以语言文字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语言的发展与地缘关联是非常有关系的,图5.2中的铁三角,即乌拉尔山-图兰平原-阿尔泰山的三角区域,是人类种族融合分化及世界最大部分语言形成的摇篮。当然,比铁三角更古老的,是三纽带,即昆仑山-高加索山-叶尼塞河的最古老的语言联系,这个联系是基于土著人类进化形成的纽带,附加上“诺亚”大洪水的时代的人类逃亡迁徙留下了共性语言元素。

最古老的语言元素是潘语言,它是以沉没的盘大陆命名的,它的元素经过“诺亚”大洪水的幸存者带到亚非大陆各地。潘语言(Pan)是由单个音节的表达构成,以元音为主的语言。潘语言后来用象形图画表示,并逐渐演变,它包含人类活动常用场景的表达,发音沟通则是以元音为主。潘语言的五元音是所有人类语言的共同基础,印欧语中的“E、O、I、A、U”五音,就是中文中的“一、哦、唉、安、无”五音,这是人类喉音能发出的基本类型,所有语言发音都是在这基础上的细化。

这五元音对原始人来说,代表了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意义,在几乎所有语言中都留下痕迹。 在象形图文中,E以一横表示,代表大地从东到西,代表空间和起源,这在中文中被保留的最完整,发音和文字都保留了原始态,也就是中文中数字的“一”。“一”在中文中的含义渊源深厚,他们相信万物都起始于“一”,即“太一”,是无极到太极的出现。O代表天空,也是圆圈,代表无穷与时间,旋转没有起点也没终点,无穷无尽,也就是“周”,是华夏文明周易的根基。I代表从上到下,上下永恒的意思,是天与地的连接。把这三个意义连在一起,大地-天空-永恒,即E-O-I, 就是耶和华(Jehovi)的名字,是上古之人对造物主的称呼,在希伯来文中以声音书写方式被完整的传承下来。另外在象形文字意义书写方式中,把一横、圆圈、一竖合在一起,就是圆圈中有十字,也就是原始人称开天辟地的文字。在中国文化中,根据郭沫若的考古研究,在圆形器皿中刻上十字,代表“盘古”;盘古是中国版的造物主,他开天辟地创造了世界。

剩下的两个元音也非常重要,A是好的,U是不好的,在中文中“安”与“无”字意自明。A音是O音的扩大,而U音是O音的压抑。何为好、何为坏?神立下的天地四方规矩中正是好的,偏离了中正规矩的是坏的。从发音上区分,圆的O是好的,扁的U是不好的,这在东西方各种语言中都是这样,比如中文中的“無”、“烏”、“污”都是以U音表达,其意思“没有”、“黑暗”、“肮脏”都是不好的状态。在西方语言中也一样,在很多古语言中,“Uh”、“Uz”是黑暗、邪恶、毁灭、沉沦的意思;“Ug”是低谷地意思。在中文中,谷与山对立,一负一正,这两个字字根源于此。在英文中,贬低羞辱别人就是U的音,即“Woo”,另外“Ugly”丑陋一词就是从“Ug”的词根得来的。在数理学中,五是好的,四是不好的,这也反映到了中文的造字中,“無”、“烏”都是以四笔画展开的,正是表达U起源的含义。

同样的,以象形图文视角表示,中正的“十”字形象的是好的,四个偏角就代表不好和邪恶的意思,围绕四个偏角形状“X”象形字展开。在西方语言中,这个符号后来演化为大写X字母。中文的造字是最反映原初含义的,比如“杀”字就是源于“X”形象表意,代表死亡,与西方古语言中的“Sa”同源同音。 “杀”的死气就带来同音的“煞”风(Sa’fome),此“煞” 、“黑”字也是以四点造字,源于四个偏角之数字四的阴面作用。在象形图文中,“X”代表邪恶和死亡,最形象的就是演化为两根骨头交叉的标志。很多死亡标志,比如骷髅会,都源于这种最古老的象形文字语言。老师给学生改卷子的时候,用红笔画下一个大“X”叉就是审判的意思。“十”与“X”就是创造对比毁灭的两套表意形象。这两者表达方式并不是原始人随意杜撰出来的,而是符合宇宙内在的运行规律。比如在本身时间周期讨论的种种分析中,以图1.1的时间周期规律为例,在任意完整循环中,四个偏角都是黑暗战乱的发生点。

原始人的文明进步来自于诸神的启示,除了少数的高维智慧在特殊的情况中直接在三维与人类接触外,大部分情况原始人类是看不到四维及以上的神,只有通过神的启示的方式把知识智慧传下来,所以“启示、申明”的智慧就是神,把“示”与“申”拼在一起就有了象形字“神”。因为神和鬼绝大部分人看不见,以高于物质能量态的灵的方式存在,所以必须通过通灵的祭司来作为传话者,作为眼睛的世界和看不见的世界之间的桥梁,于是就有了灵字的繁体“靈”,代表巫师通过三个口(神圣的数字三),与三维以上的如雨雾似的以太世界沟通。灵只是一种比物质和以太更高维高能的存在形态的介质,本身可正可邪,就像人可好可坏一样。灵有神灵和邪灵,神有真神和伪神,但代表造物主的神灵是大能的,对原始人来说如风一样来去,所以“风”是一个神圣的词代表主宰的神。

 是“风”的象形字,其造字正是表明这种来源。风字中间太阳外包括了一层以太的隔墙,在以太之上是三元的神的世界,以太风吹拂太阳下的二元的人,就是神灵像风一样与人交流的景象。伏羲等先圣及其后裔自称风姓。不仅埃及有重要的风神舒,印第安人的造物主“大灵”也是风的形态。中国人的风更是神圣的,是最古老的姓氏,是通神的人群的自称。风姓部落的伏羲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始祖,他通晓天地神明的先知,教化万民,所以很多时代的领袖都以伏羲自称,他们的族人则以风姓称呼自己的部落,于是成就了中国最古老的姓氏。

潘语言以元音、单音节为核心来表达原始人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人与神魔、日月星辰、东南西北、春夏秋冬、天地数字、光暗满减、规矩测度量、方向升降、推拉织网、叉矛楔船、火祭祷思言,这些在全世界的原始象形文字中都相通,虽然画出来的方式会有差异。最容易掌握的几个辅音原始人可以附加在元音上丰富喉音的表达,比如“G、T、M、F、C”地球上原始人通用的辅音,但是潘语言的辅音体系是未完善形成的,这也是潘语言作为最原始语言的特征。当今世界上最接近潘语言发音方式的是日语,因为日本群岛是盘大陆沉没时留下的边缘,所以日本也叫“扎盘”。日语体系就是五原音为根基形成交互词汇的,当然,随着人类发展,日本不断吸收新的语言因素,从中文和英文都吸纳很多外来词,综合而成形成了今天的日语。潘语言如同人类语言发展的大树之树桩,在其上衍生出全世界的语言,如下图12.1所示是《奥斯谱》展示的人类语言树。


图12.1 人类语言演化树

从人类语言进化树上看,在树干上潘语言发展迭代,其完善了辅音体系后形成“弗”语言,是语言进化的第二步,它主要形成在中国。“雅弗”部落中的两个字,就是“雅”和“弗”的联和,其中的“弗”就是本地土著,他们讲的“弗”语言体系就是从原始的潘语言传承下来,并且加以改造,形成完备的辅音体系。在中国,越南方的语言越古老,受北方中原的“官话”影响越小,比如岭南地区自古是中国最遥远,最晚并入中原政权的地区,其语言文化也保留的最接近原始起源。粤语就是这样的保留了很多接近原初的发音,比如粤语的数字的发音,很大一部分跟原始潘语言接近。有一支上古中国的“弗”语支沿着湄公河往南传播,稍微受到东南亚的影响,就形成了“南亚语系”。

在亚洲大陆的西侧的高加索地区,同源的语言元素演化为“高”语言。“高”这个词在东西两地之间有着神秘联系,东西方都发音为“Gau”,中国人用象形字写作“髙”,读音是跟西方相通的,是非常古老的一个字。 仔细观看“髙”的形状,不难发现中间是一架天梯,天梯上的平台上一点为以太,天梯下一人(口)站在物质地球上,这是人往上看神在的位置,也就是很高的高度的含义。为什么东西方发音一样,以此为高呢?这是因为阿波罗主神管理地区的首都称为“Gau”,就在黎巴嫩以北的山区的天空之上。这个地方在很多宗教和神话里都是天国的地方,并非空穴来风。7.5万年前第一位主神来地球,开始推动地球文明的时候,就把管理中心(低层天国)设于新月沃地北部山区的空中,并命名为“何烈”。随着三千年一会的周期不停的兴起衰落,历经了很多周期后“何烈山”变成了伪神天使的根据地。“诺亚”大洪水后,1.8万前阿波罗主神来执掌地球文明,他重建了“何烈山”并改名为“高”,高字就是这个时候来的。再后来,阿波罗之后“高”又堕落了成为伪神的根据地,较近的历史中又有后来的主神重建“高”天台,再次复名为“何烈”。所以在圣经中“何烈山”是神圣的山,是天上诸神天使的殿宇所在。在西方宗教和神话中,有“天梯”连接天地,以色拉祖先雅各就做了这样的梦看见了“天梯”,“天使在天梯上下来上去”。

阿波罗时代起低层天国所在的名字为Gau(高),人类新语言也在这时候进化,所以对当时的人类来说,高天就天国,所以中国人创下“高”字,中东人则演化出“Gau”语言;而当地最高的山脉,自然也被称为高山,所以得名“高加索山脉”。在高加索地区产生了语言进化的第三步,形成了高加索语系。随着亚拉腊山区的雅人(雅利安种)迁往欧洲,形成了高加索人成为欧洲人的主流。巴斯克语言也是源于高语言,它是雅人在高语言上混合改进而形成的,所以巴斯克语与高加索语系相似但不相同。柏拉图记载的上古希腊的语言与后来属于印欧语系的希腊语是完全不同的,那时希腊的语言应该跟上古的高加索语系和巴斯克语系更接近。因为中国的语言和高加索语言都是最古老语言的衍生演化,所以他们之间也保持一定的关联性,所以有的语言学家把两者归在一起,成为“汉-高语系”。

闪部落是大洪水后西南亚最古老的族群,他们的生活地区覆盖到了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闪族祖先把高语言进一步演化,形成一种完备的语言,在图12.1中就是人类语言树发展的第四步,“印(Hiut)”语言形成。印语言还有一点点留存到今天,它的案例就是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的布鲁夏斯基语。

在阿波罗和索尔时代的六千中气候温暖,西伯利亚人丁兴旺,是雅弗的大本营,他们在狩猎猛犸象的闲暇时间里,进一步的发展改进了语言,并开始把它落实到象形文字,就形成了人类语言演化的第五步,形成“法(Fus)”语言。“法”语言是落实到书写,并且文明中形成法规和强制手段的阶段。“法”语言体系是一个发展阶段,它的时间跨度很大,一直延续到汉字的形成之前,地缘跨度也很大,从西亚、东亚到北美都有分布。这个阶段的语言慢慢从纯图画进化到更像文字的笔画构图形态。这个阶段的语言的留存发展到今天的代表为叶尼塞语系,也通过白令海峡传播到邻居北美洲,形成北美的得内语系。语言学家发现了西伯利亚和北美语言的密切关联,于是有学者把它们归纳为“得内-叶尼塞语系”。

早在索尔时代闪、含、雅弗三地区互派使团相互交流,所以三地区有同步的信息交互,他们之间的同源性和相似性使得语言学家提出一个今天超级语系的概念,就是把“汉-高语系”和“得内-叶尼塞河语系”归纳在一起,得出“得内-高加索语系”的概念。这些语言间他们如同图12.1语言大树的树干,在逐步生长完善,但未开始大分化,所以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到今天仍然留有相似的元素。然而新仙女木小冰期和亚特兰蒂斯的沉没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语言大分支开始出现和演化。

首先形成的第二枝叉就是汉藏语系,它在中国完善形成为一个兼顾语音和象形文字语义的完善的语言系统,也是当今世界上人数基数最大的语系。汉藏语系的形成,与雅人不断改进弗语言形成系统文字是分不开的。雅弗的文字在中文中就是“雅风”,它是华夏先民语言文化的灿烂成果。从华胥氏、到太昊、再到少昊、神农,“雅风”一直在华夏大地上演化,形成汉藏语系。后来到了黄帝时代,仓颉造字进一步优化了汉藏语言文字。雅风流传的文学部分被收集在《诗经》里的《雅风》。 汉藏语系是单音节的语言系统,并且完好的保存了象形文字,是最古老的人类文字系统的传承。汉藏语系及以前的古语言都是单音节的语言,所以都属于孤立语言的种类。

这时候人类语言发生了一次大转折,这是人类语言树上第三枝杈上的演化。人们开始把单音节的词拼凑在一起表达事物间的关系,这就是黏着语类型的出现。黏着语在印度和南部诸群岛得到充分发展,这里是最炎热湿润、衣食无忧的地区,人类文明进化的惰性最严重。尤其是在海洋上的诸岛屿,与世隔绝,从西边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到印度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最远到东边的复活节岛,保留着这种从潘语言演化出来的黏着语构成法,一直保留岛今天,就形成了跨越大洋的南岛语系。

在中东地区,人类互动和文明演化频繁,出现了闪含语的祖先分支,在语言树中被标为“亚伯兰”,其含义是“尊贵的父亲”,它是闪族人语言的源头。从弗拉格帕提时代开始,奥西里斯主义的延续形成亚述人,他们崇尚拜物主义和拜星偶像;而“牧羊王”的后代是亚法撒部族,他们在早期拜火教的影响下奉行一神信仰。希伯来人和阿拉伯人都是后来从亚法撒分化出来的。中东地区一直是多神偶像敬拜和一神信仰文化交织最复杂和激烈的地区,这与他们的地理位置出于三大洲中心交界处,并且与“何烈山”天上灵性争战产生的近水楼台效应息息相关。在语言发展上,闪含的源头“亚伯兰”语成为人类文明中很重要的一个树杈。

这时候语言树上第四枝杈分化发生在了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文明与新月沃地文明的差异越来越大。早期雅人的一部分陆续迁入印度河流域,与当地的有色人种不断融合,并在印度黏着语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形成了达罗毗荼语系。达罗毗荼人和达罗毗荼语系在印度有独立悠久的历史,他们一直到哈拉帕文化时期还是印度文明的主宰,直到雅利安人的入侵逐渐丧失了社会地位,最终被贬为奴仆阶层。

在近东则发生了人类语言的又一次重大改变,那就是人们转为采用语音来书写,放弃了语义书写的方式。为什么会这样呢?潘语言起源的音和含义在各部落之间是相似的,但是象形书写方式不一样。因为黏着语的拼凑形态关系,以及各个部落之间通婚和频繁交流的关系,让不同部落之间不同的象形图文书必须混合在一起,人们要把不同种的象形图标,以黏着的方式黏在一起书写,造成了一种无法忍受的文字长度和混乱,最终人们无法读得懂了。而因为发音的相似性,人们开始一种新方法,就是以象形文来记录发音,而不是意思,这形成了西方语言的起源。发音符合就是后来字母的前身,刚开始也是以象形文字表示的。

我们发现的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记录发音的,它可以根据发音进行翻译。世界上只有中国的象形文字至今依然是保留着记录字义,而不是发音的书写方式,所以中文是最接近原始文字,对象形文字传承至今最完整的最古老的文字系统。在埃及和两河流域,人们既然以经放弃了字义的象形文字,而采用了发音的象形文字,就把书写的复杂性大大降低了,因为发音的符号数量是有限的,只有几十种,不像表意的符号会有几千种,如同中文那样。久而久之,人们发现,几十种表达发音的象形文字可以有进一步简化书写的空间,于是两河流域的古人发明了楔形文字,它的书写更简单化了。

在这个简化发音书写的进程种,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是腓尼基人。腓尼基人是航海的专家,他们是早期的商人,在地中海沿岸各个部落之间辗转贸易。当时地中海沿岸、亚非欧三大洲各个地区的人们书写方式还是不一样的,腓尼基人有机会频繁接触所有的文字,从而在他们之间进行比较优化。商人是逐利的,他们需要高效率的生产,所以文字书写简单化对他们很重要。腓尼基人总结了所有地区的语言发音的共性,又提取了每个民族书写方式的优势精髓之处,组合创造出了一套22字母体系的腓尼基字母表。腓尼基字母表是所有西方语言字母表的源头基础,它跟随着腓尼基人的贸易交流逐渐被各个部落采纳,进一步修改形成了各个民族自己的字母表。

从语义到语言书写的转变的漫长过程发生在了新月沃地和地中海沿岸,这是人类语言的第二次大转折,也形成了人类语言的第五个树杈,就是腓尼基语,它是所有西方字母文字的先祖。不仅在书写上的变化,各个民族的语言本身也在进一步发展,不仅仅停留在了把音节简单拼凑的黏着语形态,而是产生了各自前缀、后缀、语气、语法多种方式的变化,这些带有更微妙的变化的语言就是屈折语。从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近东地区演化出含语系,又演化出一种古老而神圣的希伯语,它是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的源头。最完好继承这种神圣语言的,就是以色列人用来书写圣经的希伯来语,依然是22个字母的体系。希伯来语的每个字母都代表一个数字;希伯来语的发音和数字含义里都包含了很多奥秘,它是闪含语系最突出的代表。

因为地缘的靠近,中东的语言演变也不断的影响印度。和希伯来语言一样,印度演化出来到吠陀语,雅利安人的到来又带入演化出梵语,它们与宗教信仰的关系非常密切。希伯来语与梵语是流传至今最神秘的语言,它们的发音保留了最原初的神秘语音结构,所以很多有特殊力量的咒语往往都是用这两种语言体现。与地中海周边地区平行发展的,还有美洲地区的语言演化,它们成为人类语言的第六个树杈。在美洲的语言演化出阿兹塔克和印第安语。

在希伦地区,与闪米特语系共同发展的,是印欧语系。印欧语系与闪米特语系共同在图兰平原上发展演化,是兄弟关系,两者分支开来形成语言树的第七个树杈。印欧语系伴随着雅人在全球的迁徙遍布欧洲和南亚,成为一个巨大的语系。在图5.2的铁三角中,图兰平原与阿尔泰山和乌拉尔山脉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第八个树杈,包括乌拉尔语系和阿尔泰语系。第六、七、八树杈是人类语言最新发展的新高峰,这些族群对近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潘语言到阿尔泰语系,人类语言树开枝散叶,形成了如今世界上形形色色的语言。从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最后到混合的综合语,它们来自于同一个源头,经过漫长纷繁的世界,形成了九大语系,走到了今天的世界格局。

摘自《时间螺旋》下
2019-01-16 10:13
相关热门
关于作者
作者
签名
热门博客
博客 (1)
博客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