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5.26

视界物理
爱与恨的力量+ 查看更多
爱与恨的力量
+ 查看更多
在自由意志力的基础上,自由意识有两种选择,爱与恨,这源于宇宙的极化原理。《一的法则》将爱与恨列为宇宙创生的第二层力量的时候,读者往往很难理解。难道这是在讲爱情故事的小说吗?这种误解来源于人们对宇宙本质的认识不够。他所讲的爱与恨,是宇宙中真实的力量,这种现象与力量在强度、速度、优先级上都要超越光,也当然就更加超越于物质。
两千四百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在《论自然》中就明确提出了,推动宇宙之根的四大元素运动的,是两种力量:爱与恨(恨产生斗争),这两股永在的力量一涨一落,造成了宇宙万物的盛衰。恩培多克勒关于爱与恨是宇宙两种终极力量的见解,与现代的《一的法则》描述是相同的。可见,恩培多克勒对宇宙真相的认识是很超前的。从他对宇宙和神的认识可以看出,他深得毕达哥拉斯思想的传承。

图12.2 爱与恨的极化力量
爱与恨并不只是两种情绪,而是要反过来理解,爱恨两种情绪隶属于爱恨两种宇宙的终极力量。这两种力量来源于一个极化:正旋螺旋产生向往的张力,会向外辐射能量,并且使得事物扩张舒展,因为空间扩展到极值就成为圆形,这是爱的力量;负螺旋产生向内的引力,会向内吸收能量,并使得事物塌缩和冲突,因为空间缩小到极值就成为三角形,这就是恨的力量(也是恐惧),表现为斗争。参考图12.2所示,爱和恨代表两种秩序的两个极点,代表终极对立的两种宇宙原始力量。爱恨两种力量孕育了宇宙,所以《博伽梵歌》称这个阶段的宇宙为“孕诞之洋”。
这两种力量是宇宙形成的基石,不仅适用于物质空间,也适用于形而上的精神空间。我们在情绪中的爱恨力量,同样属于这两种力量的范畴,展现这两种力量的特性。从生活经验里我们知道,爱是包容的、建造的,恨是分离的、毁灭的。小说故事里如果没有爱恨,就不能成为小说。只不过我们不知道的是,我们小小的爱恨感情情绪,如果放大万倍、亿倍、万亿倍,与地球、太阳甚至宇宙创生的原始力量是相同的。爱与恨这两种力量是实质的,而且,它们是超越于所有物理作用力之上、之前的力量。
因为我们曾经认知的狭隘,无法理解这么深层次的,比洪荒更原始的力量,所以当古希腊哲学讲述它们时,我们无法理解,还曾以为这些哲学家吃饱了没事干,脑洞特别大。《一的法则》阐述爱的时候,明确地说明爱的力量大于光的力量,爱的秩序层级高于光的秩序层级。甚至说,爱就是罗格斯,是聚焦;太阳就是地球的罗格斯,太阳就是爱的直接源头。这些描述都超越了物理人固有的知识。
因为我们地球的时空秩序是由太阳的时空秩序创生的,其实我们的一切,都起源于太阳。这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熟知的光与热,也就是我们在沙滩上能直接感受到的那些,还有更多我们看不到的秩序和信息。爱的原始力也从太阳源源不断地传送到地球,推动地球上的生命。我们地球上所有的振动、信息和力量,主要来源于太阳的直接辐射赠予。银心(银河系中心)是太阳的罗格斯,太阳是地球的罗格斯。
从自我角度来看,爱的力量是辐射、赠予、祝福;自私和恨产生恐惧与索取,恨与惧怕是分离、疏远、消减和破环。圆形的特征是舒适的、放松的、暖的、生长的;相反,三角的特征是坚硬的、恐惧的、尖锐的、冷的、毁灭的。爱让人或社会扩增、建设,恐惧让人或社会缩减、战争。它们是一根极化轴的两端,爱让事物和人向上走,恨和恐惧让事物和人向下走。爱和恐惧是一种力量的反向两极端,所以必然是彼此抵消的。这就是为什么圣经上说“爱里没有惧怕”。
图12.2中可以看出,爱与及恨的振动的传播传播方向是向外和向内的,它来源于螺旋产生的纵向推动力,是一种能量的纵波。纵波的传播速度一定快于横波的传播速度。因此爱的能量传播速度是无数倍于光速,可以在瞬间抵达其他恒星,而光却需要很多年才能传播到其他恒星。基于这种巨大的层次差别,宇宙真正的力量与运输是通过爱波,而不是光波,因为光波太慢了。如果依靠光速来探索宇宙,只能够到达靠近太阳附近的星系,根本无法横跨宇宙。但爱的波动却可以横跨宇宙。如果从物理层面来理解爱,我们需要给它一个更物理的名称,它是一种旋转场波,爱恨能量产生的空间场叫做挠场。
从极化的角度来看,爱与恨的力量是一对共存的力,辩证地看,也说明他们是属于同一级别、相同属性、却相反方向的力量。它们彼此在中心平衡态下相互转化。爱恨之力的关键是中心化,所以爱是聚焦辐射:对外界而言是聚焦,对自我而言是辐射。爱恨之力是进出中心的力量,它们是如此强大,就好像两个火车头的力量相互顶在一起,达到平衡,反而看起来好像力量为零。但这是错觉,也是为什么真空中有巨大的能量却不显现出来的原因。
根据这对力量进出中心点的方向,我们也可以将爱恨之力在沿着中心径向的方向上的分量称为轻力和重力。这个重力不是我们经典物理学中因为万有引力而产生的那个重力,那个重力太渺小了,以后我们只用引力来称呼它。重力和轻力之间的轻微不平衡的差额溢出,才是我们熟知的引力。
爱力也是吠陀中所说的普拉纳(Prana)的力量,也是星球大战电影中正义一方的原力。爱恨两种原力的对冲,在时空漩涡中并不会完全平衡。一进一出两种原力矢量在大小和方向上的细微失衡,会生成电磁力、万有引力、强作用力。所以爱恨两种原力出现在作为电磁力的光的诞生之前。所以爱力与恨力是宇宙中真正原始的力量,至强的力量,它们构建的秩序是宇宙的第二重相。
恨力(重力)并不只是负面的。从物理方向上来说,恨力只是爱力的反面。但反面不一定就是邪恶的,邪恶与否来取决于使用的方式、场景。从宇宙创生来看,爱力和重力都是必须的,因为缺少任何一个,平衡就被打破了,宇宙就崩塌,也就没有了宇宙的存在。所以,从造物主的角度来看,没有善恶,只是秩序的两面之平衡。但从自由意识的选择来说,选择者却可以选择性的使用这两种力量,用于不同的目的。所以善恶是因为选择而生。重力并不都是邪恶的,但邪恶的肯定使用重力去索取,因为重力是向心的,毁灭的,也就被用作于利己的目的。
对自我而言,而爱力是扩张的,是辐射,它是宇宙创生的原动力,没有它就没有膨胀的宇宙,就没有空间,就不存在万物。所以爱力就是各种经典中原初的火,它的大能向外膨胀、辐射和燃烧,提供了万物创生的能量。同样的,原初的火和地上的火也是两个层次的物理现象。
拜火教中以火为神,显然不是指地上的柴火,而是创世的原初的火。到了吠陀经中,对火依然是非常崇拜,他们指的也是原初的火,创世的火。印度人以之为神明,是因陀罗。吠陀认为,闯过太阳,穿过月亮(指黑洞),才来到因陀罗的世界,这里就有原初的火。穿越因陀罗的火,火中有真实,真实中是不灭。爱的力量,火的力量,在重力的平衡下,构成了宇宙的第二重相。
13.5 挠场
当星四面体在漩涡场的中心强烈振动,并推动了空间双重漩涡的循环,围绕着中心产生了引力场、电磁场,还有挠场,从中心向往传播。引力场可以理解为广义相对论的空间弯曲,也可以理解为以太漩涡运动相对球面速度沿径向的梯度,还可以理解为信息沿球面分布沿径向产生的熵差。电磁场是一种横波,它传播了光,世界就有了光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根据麦克斯韦方程,取决于磁导率和电导率,也就是电与磁在真空中传导的效率决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见光速取决于真空的结构,而真空的纤维结构正是由正四面体堆垒而成的空间网格。光的传播本质就是能量横向波动在空间网格里传递的速度。
光速是恒定的,因为电磁场是一种加法运算,是能量从一个网格跳到另一个网格是一种等差数列传递。但有一种能量的传播要远远快于光速,那就是挠场的波动,它是按乘法运算,因为它的结构是指数螺旋,所以它的传播是一种等比数列传递,是按指数增长的速度进行传播的。回顾第二章,等角螺旋是宇宙结构的基本组成形式。采用相对论的观点来看,引力场弯曲了空间,但人们常常忽略了,另外,空间还存在扭曲效应。扭曲是螺旋的扭转力造成的。
如图13.11左图所示,空间除了爱因斯坦描述的弯曲形成一个圆形坑(参考图3.4)的同时,扭转力让这个坑变得不圆,而是扭曲了。这就好像我们拿一支粗糙的棍子在床单上旋转,床单会扭在一起,并且会迅速带动整个床单的扯动。我们把棍子往下压产生的坑就好比相对论的引力效应,但往下压的坑是比不上扭转扯动的效应更能拉动床单的。扭曲是第一动力,弯曲是第二动力。扭转力比弯曲传动的更远,也传播的更快。这就是为什么挠场是比光场有更深层次且强大的作用。

图13.11 空间扭曲和挠场
挠场会产生第十二章中第二重相:爱与斗争的机制。爱是辐射,斗争是压缩,这两极化的力量沿着螺旋结构从中心向远处传播,是一种纵波,所以它的传播速度大于横波的光速。从指数螺旋的尺寸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简单的原理,靠近中心的螺旋是很紧密的,而外围的螺旋是大尺度的,越往远处走尺度增长越快。指数增长的速度是惊人的,不过,神奇的数字宇宙依然可以通过简单的加法实现这种指数运算,也就是利用前面提到过的斐波那契数列。
从图13.11右图可以看到,从螺旋的中心到外围,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在抗衡,向内的是压缩的恨的斗争力,向外是辐射的爱的升华力。如果任何一方力量消失,宇宙就会失去平衡而崩塌。从恩贝多克勒和柏拉图的时候,他们就知道宇宙是由且仅由这两种原始力构成。这种原始力也是吠陀中说的普拉纳(Prana即原力)。
两种原力之间没有完全抵消的部分,因为运动的方向、结构、角度、彼此关系的等等不同,产生的分量表现为引力、电磁力、光、热、色彩、转动、自旋等等物理现象。原力将能量压缩到螺旋中心,就形成了质量。关于螺旋和两种原力如何形成物理概念的研究,曾经有一位与爱因斯坦和特斯拉同年代的天才留下了大量的珍贵资料。这位科学家叫 沃尔特•洛塞思(Walter Russells)。

图13.12 麦田圈出现的螺旋挠场
挠场和螺旋在宇宙中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在很多麦田圈中都出现它,不断启发和强调螺旋和挠场是宇宙的关键。如果13.12, 7条螺旋构成的循环出现多次,也出现了5条螺旋、24条双螺旋挠场等图象。麦田圈图像中的任何一条转臂,都是由一侧的螺旋线和另一侧的球线交集而构成的,它暗示着挠场和光场的复合结构。
从螺旋线和球线的几何曲率的趋势可以看出,螺旋线比球线延展的更远、更快,所以再一次表明原力比光的速度更快,力量更强大。在麦田圈中,六边形、九角形等对称图象的出现,都不断重复本书所讲的数字循环结构。这些数字结构,通过挠场的作用和排布,可以构成宇宙万物的机制。
宇宙之心的振荡,通过螺旋的挠场传递到整个宇宙;挠场的两种原力,又在宇宙之心交汇转换而推动振荡。不管是小到原子、质子,还是大到地球、太阳、星系,乃至整个宇宙,都与人一样,是在这种爱恨两种原力秩序及宇宙之心的跳动的模式下运行。一呼一吸是生命及万物的基本模式。当人回到宇宙之心的中心点,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找到完全的安息。
生命的选择在于爱恨
就好像我们在健身房撸铁,让某块肌肉不断锻炼,那块肌肉就会自然而然地长的非常强大。同样的,生命的选择在于每天对爱恨的选择,每次选择都是一个锻炼,不停的锻炼会让生命向选择的方向去生长,爱的方向是向上生长,而恨的方向是向下生长。所以爱恨会造成生命成长的方向和结果。
爱的运动是给与。当我们把物质、关心和精神给与别人的时候,这个运动会带动宇宙场流动的方向。因为人的灵魂之心是连着宇宙之心,是通神的,所以当爱把能量辐射出去的时候,宇宙的平衡法则会从中心爆发出更多的能量流出来弥补,并形成协同共振,所以给与爱的人反而得到了更多的能量,这就是圣经力“施比取更蒙福”的原理。当人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重复锻炼爱的工作,他的灵魂和生命就会得到不断地成长,向上的方向越来越靠近,直到有一天灵魂生命可以飞翔。“有的,更多会赐予他”,指的就是生命的能量。
相反的,恨的运动是索取,形成一个对自我的向心力。虽然自私和索取获得了更多的物质或权力,但灵魂的能量会在宇宙场中往下走一点,这也是由能量的运动决定的,道理类似,只不过方向是向下的。如果每天灵魂向下沉一点点,当一生累计过完之后,生命可能就掉入了一个很低的坑里。如果到达极致,生命会掉入深渊,被黑洞表面吸附住,而灵魂则没有足够多的能量自我摆脱,那么这就是火和深渊的煎熬,也就是第二次的死亡。
所以爱与恨很简单,却是宇宙的根本方向,关乎生命的去向。另一方面,爱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和工作。所以耶稣离开时,对使徒说“爱你的弟兄,就是爱我了”。 “神就是爱“,在末世中,“只要给他们中最小的一位一杯水,一口食,就是我的门徒了”。所以,爱是即重要,又简单的工作,仅仅只是心的方向的选择,却比任何教条都有用。
2020-11-11 10:13
相关热门
+ 查看更多